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5年第2期
编号:12624835
名老中医药专家宝贵经验的传承方式思考(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
     2.2 高等中医教育与就业单位需求部分脱节 高等中医药教育制度还需改进。针对武汉市中医医疗机构对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满意度的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对中医类毕业生所持证书最看重的是专业操作技能证书(占75.44%),79.84%的从业人员建议在校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活动应开始于大二或大三。而现实情况确是见习基地不足,带教教师人员短缺,实习期间的临床技能考核形式单一,尤其是在实习后期,又涉及找工作和考研问题,很多学生不能安心投入临床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临床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基本技能功底不扎实[6]。由此可见,在各项技能中,医疗类就业机构对临床能力最为看重,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在临床思维及技能方面有所欠缺,而欠缺的部分恰恰是就业单位所需要脱节,中医类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此外,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也是一大问题所在,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增加了就业压力。有学者认为,中医院校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明显,集中体现在: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重复设置专业,各中医院校独立学院之间专业雷同性强,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之间课程设置雷同[7]。

    2.3 医学专业类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完美主义”倾向及择业焦虑 医学专业类学生本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福建省一项包括中医、西医类专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临床类毕业生的择业焦虑现状不容乐观。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不足、担忧就业前景、消极应对等因素均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影响[8]。另一项针对中医专业的就业调查表明:就业焦虑总分及其子维度得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医骨伤学>针灸推拿学,且中医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分数相比其余3个专业程度较高。因此,提高医学类专业就业能力、对基层医疗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合理化专业设置以及针对医学类学生心理指导有利于消除医学生就业焦虑倾向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