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护士》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550696
生活中的“外因心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日 《家庭护士》 2006年第1期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让l0名成年人在一个公众草地上打滚。所有的试验者全部都提出了一个大同小异的问题:“在这里打滚会让别人笑话!有必要做这样的试验吗?”当试验提出者率先在草地上打起滚来,这10名成年人才略带犹豫地模仿。

    为什么原来不愿意打滚,而看到有人在草地上打滚之后才迟疑地照做了呢?最初拒绝在草地上打滚是因为:第一,那里是公众场合,人来人往,路人都能够注意到;第二,在草地上打滚,这种事情是小孩子才能够做出来的,大家都认为成年人做这样的举动是不正常的。而当看到有人在草地上打滚,并没有引起特别大的轰动之后,大家感觉到也许这并不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不难看出,在整个事件的心理转换过程中,真正主导每个人行为的,不是自身的要求,而是来自外界的种种刺激与猜测。这种由于外因而引发的心理被概括地称为“外因心理”。

    在外因心理中,都有一个转折点。就拿“在草地上打滚”这个心理试验来说,心理上的转折点就是试验提出者亲自进行示范的那一刻,在这一行为中,参与试验的人在心理上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时刻或者心理转变的条件称为“心理转折点”或者叫做“极限心理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外因心理”是很普遍的。比如在每个学期正式开课之前,同学们之间会流传着某个教授很严格,堂堂课点名;或者某门课程很难,去年很多人都不及格之类的消息。我们就会对这些消息中提到的课程小心翼翼地去注意。

    “外因心理”对我们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当大家都在为达到英语四级而努力,别人都说英语四级是多么难以通过,你自然也就和别人一样的保持了努力状态。至于对于你来说英语四级究竟是不是那么困难,就需要根据你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来衡量了。

    我们要正确对待“外因心理”,用积极的方式处理外界传导的信息,这是激励我们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摘自《青年心理》), http://www.100md.com(王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