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537059
福建高校女大学生婚育观念及教育干预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中国性科学》 2007年第9期
福建高校女大学生婚育观念及教育干预研究
福建高校女大学生婚育观念及教育干预研究
福建高校女大学生婚育观念及教育干预研究
福建高校女大学生婚育观念及教育干预研究

     1.4数据统计分析所有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0软件对相关项目进行χ2检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三次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地、民族、专业、父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范围为18~22岁,平均20.1±1.9岁。

    2.2女大学生的择偶心理

    女大学生选择丈夫的条件见表1。从表1可见,1997年,女大学生选择丈夫的主要条件是会关心体贴人、有事业心、有才干和正直、诚实、有正义感,选择有经济实力、单位好、身材高大、有风度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到了2004年,她们的择偶标准基本没有太大变化,选择有事业心、有才干的比例还明显上升。以上说明,不同时期女大学生的择偶观念基本相同,即选择丈夫首先考虑的是人品,注重男性的内在素质和两人之间的感情,而对“家中有地位、有钱”则较不看重。说明女大学生择偶考虑长远发展,态度较为认真,显示出她们择偶的情感性、独立性倾向明显,择偶观念仍然具有中国传统本色。
, 百拇医药
    但是两次调查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女大学生在注重未来配偶人品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注意了对方的“经济实力”和“家中有地位、有钱”,显示出女性依赖性强的一面,体现出女大学生择偶观念上更趋于现实的新特点。开展性教育后,选择身材高大有风度和工作单位好的比例明显下降,显示出女生的择偶观有所改善。

    2.3女大学生的结婚年龄选择

    从表2可见,在对结婚年龄上,1997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女生认为自己会晚婚、按婚姻法办或早晚无所谓;2004年的调查总体上与1997年相似,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选择晚婚的比例显著下降,而选择早婚和早晚无所谓的比例明显上升,显示出当代女大学生在结婚年龄的选择上更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女生认为应该随其自然。教育干预后,认为结婚“早晚无所谓”或“早婚”的比例明显下降,而选择“晚婚”的则明显回升,甚至高于1997年的水平,说明加强教育对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是有帮助的。

    2.4女大学生对离婚的看法表3显示,在对离婚的态度上,七成以上的女大学生都认为离婚比凑合好,表明她们追求平等,以较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离婚。而2004年的调查发现,离婚是双方私事的比例明显高于1997年的结果,而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比例则有明显下降,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能以更加理性、宽容和冷静的态度对待离婚。她们更注重两人间的情感,认为感情不合,离婚是可以理解的。此外,教育并不影响女大学生对离婚的态度。
, http://www.100md.com
    2.5 女大学生的生育意愿

    从表4可以看出,在生育意愿上,1997年调查发现,有66.8%的女生只想生育一个,约25%的女生愿意生育两个小孩;2004年的调查则显示,只想生育一个的比例明显下降,占53.7%;而想生育两个的比例却显著上升,达36%左右,与2003年庞淑兰等人的调查结果相近[2]。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二方面:一是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二十多年来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早期的计划生育更多的是注重结果,而较少注意人性化教育。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成长问题,有关他们的一些负面报道也较多,这可能会对一些女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她们主要顾虑一个孩子太孤单,担心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及素质教育不利,另有少部分人怕一个孩子不保险。二是可能与经济状况不断改善、负担轻及当地传统的风俗习惯有关。教育对女生的生育意愿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也提示我们计划生育任重道远,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应常抓不懈,改变人们的观念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更不能单纯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应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及人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多方位教育,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上下功夫。
, http://www.100md.com
    此外,无论是1997年还是2004年,无论教育与否,女大学生对生育后代的性别已很不在意了。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已不复存在,甚至选择“生育一个女孩”的比例还高于“生育一个男孩”的比例,一些女大学生开始认同“生男孩是名气,生女孩是福气”的说法。选择不要后代的女大学生约占8%,这可能是因为大学女生文化素质较高,事业心和自我意识较强,不愿意将太多的时间精力投入生儿育女中去。

    3 讨论

    3.1 女大学生婚育观的变化趋势信息时代与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人们的婚育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本研究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婚育观存在着多维度,由传统保守的婚育观向开放的婚育观的发展趋势明显。具体地说,表现出如下特点:(1)在对婚姻对象的选择条件上,当代女大学生更注重个人良好的人品和素质、个体的发展潜力,而传统的重门第的观念已不再成为主流,表现出女大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利己、实用、功利、金本位等不良思潮充斥社会的大背景下,她们的择偶观念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注重对方人品和能力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对方的经济实力和家庭背景。(2)在结婚年龄上也呈多元化趋势,更多的人选择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定要晚婚。(3)在婚姻上,女大学生更看重婚姻质量,看重双方的感情联系,认为不幸福的夫妻可以自由地逃离“家”的外壳。(4)在生育意愿上,想生育一胎的比例明显下降,而渴望生育一男一女的比例则明显上升。
, http://www.100md.com
    3.2 教育干预探索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态度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又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不同的文化氛围将对学生尚未定型的观念和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干预对于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女大学生婚育观念的变化给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课题。

    性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依靠哪一个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它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同步协调进行,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3]。学校是进行性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在性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学校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在性教育方面,学校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并开始显示出其巨大的效果,特别是在性基本知识的传播方面效果极为明显[4]。从我们的教育干预情况看,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在择偶方面,注重男性外貌和工作单位的比例明显下降;在结婚年龄上,更多的人理解并支持计划生育政策,愿意按章办事。但本研究也显示,在对改变学生性观念方面(如生育意愿),学校教育效果就没有那么明显了。说明学校性教育并不能代替一切,不能简单地认为学校性教育是解决一切性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大学生是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他们的态度观念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没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学校性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当前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相当有限的。学校教育还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书籍、报刊、影视、网络等大量的传媒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以娱乐为目的的传播媒体几乎到了无性不成书,无爱不成戏的地步,尤其黄色录像、色情网站更是给人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一些流行文化改变了中国青少年的观念[5]。当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矛盾时,无法收到良好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治理,大众传媒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不良的社会现象宣战,高扬主旋律,调控主流文化,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性教育方能收到理想效果[3,6]。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高德伟主编.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377-429.

    2 庞淑兰,荣蓉,关维俊,等.唐山市某乡农民生育观念的现状调查[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2):169-170.

    3 江剑平.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3,12(4):20-22.

    4 江剑平,方华.教育干预对女大学生性知识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05,14(10):3-5.

    5 马忠丽,张玉堂.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成因及对策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2,7(4):106-108.

    6 谷荣华,蔡继业.青少年性健康与性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5,14(4):26-28.

    [收稿日期:2007-05-25], 百拇医药(江剑平 方 华)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