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10年第3期
编号:11888526
健康行为理论在青少年安全性行为研究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中国性科学》 2010年第3期
     【摘 要】 目的:了解健康行为理论及其对青少年安全性行为的解释、预测和干预,为有效维护、提高和促进性与生殖健康水平提供有效干预模式。方法: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分析,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合理行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在青少年安全性行为方面的相关研究。结果:不同的理论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势,但也存在缺陷。结论:应基于健康行为理论在青少年安全性行为的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加强实证性的干预研究。

    【关键词】 青少年; 安全性行为; 干预模式; 行为意向

    随着性传播性疾病、非意愿妊娠和不安全人工流产等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日益突出[1],且成为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议题,针对青少年人群进行安全性行为的干预受到了广泛重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健康行为理论有健康信念模式、合理行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本文针对这些常用理论进行介绍,并对其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的安全性行为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有效开展相关干预活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水平提供借鉴。
, 百拇医药
    1 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最早运用于个体健康行为阐释的理论模型,该理论强调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如期望、思维、推理、态度、信念等因素解释和预测各种健康行为。健康信念模式认为,行为的改变与如下因素有关:(1)知觉到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严重性;(2)知觉到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3)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得到期望的效果[2,3]。

    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模型建立的比较早,而且应用广泛,在性健康促进,尤其是安全性行为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Petosa[4]运用健康信念模式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青少年(7年级,9年级和11年级,年龄为12~18岁)安全性行为意向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信念模式有助于对处于低年级学习阶段的青少年的安全性行为进行预测,但并不能对高年级青少年的安全性行为意向作出合理的解释;Lea[5]对青少年是否发生性行为、发生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以及对所产生后果的认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健康风险的判断和使用安全套益处的觉察会对安全性行为发生与否会有影响 [6];以601个15~24岁的青年男子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安全性行为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对艾滋病的知觉易感性、安全套使用的知觉效能、安全套使用的知觉障碍及社会支持知觉性可以显著预测安全套的使用;但也有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果,Zak-Place[7]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开展性传播性疾病与艾滋病预防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对性传播性疾病和艾滋病危害的认知程度与其安全套使用意向无相关性。
, 百拇医药
    虽然,健康信念模式在实际中应用广泛,但健康信念模式只关注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动机,忽视了青少年性行为意向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受到自尊、情感、需要被接纳或是表达自己具有成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导致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或是不一致的结果。由于影响青少年发生安全性行为意向的因素可能并不是仅对于健康的关注和考虑,因此在考虑该理论预见青少年安全性行为意向和实际发生的可能性的同时,需要通过客观评价该理论模式的建构要素来具体分析其干预效果的有效性和存在的不足。

    2 合理行动理论

    合理行动理论是健康信念模式的扩展,不同之处在于,该理论强调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发生的根本要素,并且个体的行为意向受到如下因素影响:(1)对行为所持的态度(个体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由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2)主观规范(社会对行为的看法和观点)[8]。

    Minh[9]运用合理行动理论对12~19岁男性青少年使用安全套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同伴、学校或媒体提供的安全套信息对男性青少年使用安全套的意向没有影响,而与自身对性行为的态度和避孕的责任有显著相关性;Maria[10]的研究进一步指出,青少年使用安全套意向主要受到对意外怀孕的关注,而并非是为了预防性传播性疾病;另外,Kwadwo[11]运用合理行动理论对有使用安全套的行为意向和没有此意向的大学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前者的行为意向明显与其认为自己性伴侣赞成使用安全套的因素有高度相关性,后者则相反。因而在应用合理行为理论开展安全性行为的健康干预时,不仅要注重个体,还应同时对其性伴侣进行关注。
, http://www.100md.com
    虽然,上述研究解释了合理行动理论对安全性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力,但由于合理行动理论的前提是假设人们的行为实施受理性和意志的支配[12],而青少年发生性行为以及安全套的使用与否并非是在理性的状态下发生,因而该理论在安全性行为干预的实施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3 计划行为理论

    Ajzen[13]将知觉行为控制加入到合理行动理论的架构中形成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并非都是在理性状态下发生的,也并不完全受个体的意志控制。计划行为理论强调个体行为是由三个重要因素共同决定的:(1)实施某种行为的态度;(2)影响个体实施某种行为的主观规范;(3)个体知觉到完成某种行为的难易程度。从计划行为理论观点可以得出,要增强一个人的行为意向或具体行为的实施,需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改变和获得着手,并通过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增强,强化参与行为的意向,达到行为修正或改变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采用计划行为理论对青少年使用安全套(意向或是实际使用)状况进行的相关研究指出,影响男性使用安全套最明显的信念是安全套既降低怀孕的风险,也可具有预防艾滋病和其它性传播性疾病的作用[14];此外,社会当中一些重要的人士对使用安全套的看法和观点,尤其是来自性伴侣行为规范的影响非常大[11,15];但也有研究指出,知觉行为控制并不能影响安全套的使用意向[16,17]。

    行为理论对于行为有良好的解释和预测,但由于该理论所提出的知觉行为控制概念一直受到质疑,而对其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需要改善的方面;此外,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对青少年安全性行为开展的干预研究并不多,因而相关研究及其结果需要进一步探讨。

    4 自我效能理论

    Bandura[18]创立的自我效能理论强调认知与行为之间具有相互的作用,即个体在执行某种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断。自我效能是个体自我调节而使行为和动机得以维持的关键因素,其作用与计划行动理论中的知觉行为控制的作用相似。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自我效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安全套使用的解释和预测方面。Brafford[19]研究得出,影响安全套使用的自我效能包括:(1)个体对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力的自信;(2)个体对自身说服伴侣同意使用安全套的能力的自信;(3)个体对坚定使用安全套的知觉能力;(4)个体规避危险(影响安全套使用)的能力。有研究指出在安全套使用上具有较高水平自我效能的青少年更具有使用安全套的意向或是在实际中也有此行为[20~22];但也有研究认为,安全套使用与自我效能没有直接的相关性[23],而是与对待安全套的态度有关[24]。

    虽然相关研究指出个体的自我效能总水平与安全性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但缺乏对自我效能的不同层面与安全性行为的关系研究,没有予以清晰的解释、分析和比较。因此,为有效提高自我效能理论对青少年安全性行为干预效果,应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 百拇医药(顾桉娜 王卓然 季景涛 彭 涛)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