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112829
我们要不要害怕“性”?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中国性科学》 2011年第6期
     洪 炜(1955-),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大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临床心理学中心主任,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性学会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并被聘为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督导师。主编《医学心理学》,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心理评估》、《变态心理学》、《团体心理治疗》等著作。

    性是什么?好像那点事人人都知道,但较起真来不见得人人都明白。

    人们对性抱着复杂的心态:好奇、美妙、愉悦、崇拜、羞涩、回避、厌恶、担心、害怕甚至有点恐惧。

    对动物来说,性就是性,靠本能完成性活动,个体得到满足,种族得到延续,很简单。
, http://www.100md.com
    对人类来说,除了动物那点事外,还要顾及家族、财产、民族、习惯;还要顾及道德、法律、国家、文化;还要顾及颜面、自尊心、对方(异性)的态度;更要顾及要不要孩子、能不能遗传、会不会生病等等,多了去了。性很复杂。

    我们这里只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需不需要害怕“性”?

    立这样一个题是因为许多年轻人对性抱着既好奇又羞涩的心理,有点怕;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既高兴,又怕他(她)们过早涉性,影响学习,也怕;一些管理者担心谈性太多有伤风化,民众的思想混乱,不好管理,还是怕。

    怕不见得就是一个负性词,有时还真的应该怕。初生牛犊不怕虎,老虎可不客气,不怕的后果很严重。但面对性问题,简单的一个怕字就解决得了吗?

    我们这本杂志叫“中国性科学”,在科学的领域里是没有禁区的。我们在科学的领域,从科学的立场和角度谈性,是不应该害怕的。“害怕”是一种情绪状态,是心理学关注的范畴,因此,需不需要害怕“性”也是性心理学要讨论的话题。
, 百拇医药
    一些人谈性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认为很脏、很丑,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心理动力学有一个理论叫“心理防御机制”,说的是人们的潜意识中有些本能的东西,而我们接受的教育认为本能的事很低级,很“肮脏”。因此人们的意识就要把这些“不好的事”,压抑起来,掩盖下去。但本能是有能量、有动力的,越压有时反作用力就越强。一些人唯恐压不住自己的内心冲动,很担心性的想法冒出来,被认作为“低级”,就过分地以厌恶、妖魔化的态度去对待性,这在心理防御机制里称之为“反向形成”,也是害怕的表现。

    这样看来其实性问题没什么了不起,与其说性很可怕,不如说我们的内心在害怕。如果我们对性问题抱着科学、民主、健康、文明的态度,“性”就一点不可怕,相反,它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我们说不害怕性,并不是要乱来。毕竟人类社会在数万年的演变、进化过程中对性的态度也发生了种种的变化。对性问题害怕一点,小心一点,性行为、性关系不要过分,不要危及他人,不要破坏社会的基本秩序也是必要的。

    总之,对性抱有正确的态度,谈性的问题不必紧张、害怕,是我们进行性教育、进行性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 http://www.100md.com(洪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