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安全
编号:1173396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日 《新医学导刊》 2008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057-02

    【摘 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利于临床应用中密切观察患者体征,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对症处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病例报道,分析在临床应用时应考虑注意问题,以便利于临床安全用药。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工人合成的抗菌药,它与其它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不同的是,它是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造成细菌梁色体的不可逆损害,而使细胞不再分裂,停止生长而阻断DNA的复制,从而产生抗菌作用。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至今该类抗菌药物已发展到第四代。第一代包括萘啶酸和吡哌酸,仅对革兰阳性菌有中等抗菌活性,只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抗菌谱窄,现临床上很少应用。第二代为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对革兰阴性菌的临床疗效已超过青霉素类,与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疗效相似。第三代为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不仅抗菌治性大大提高,而且抗菌谱扩大到革兰阳性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结核杆菌,疗效甚至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第四代为克林沙星、加替沙星等最新喹酮类,又在第三代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活性,其临床疗效甚至超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口服吸收好,组织浓度高,毒性低,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因此近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渐增多,应引起充分的重视。现将有关文献报道简述如下:

    1 消化系统

    喹诺酮类其胃肠道症状为主要不良反应,平均发生率为5%,其发生机制是对消化道的刺激,一般较轻,轻者无需停药,重者要及时停药并采用对症治疗。陈德液等报道[1]患者,女,36岁,以尿频、尿急、尿痛、伴血尿2d,小腹痛、腰酸为主拆,入院,给予止血治疗,及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滴8d和0.2%氟罗沙星100ml静滴8d抗感治疗,约3h后,患者自诉头晕、胃寒、恶心欲吐,进而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当天下午及晚上共发生3次呕吐,2次腹泻,考虑为氟罗沙星注射液所致,故停用该药,上吐下泻的症状未再出现,恶心欲吐、头晕、畏寒等不良反应症状逐渐消失。

    2 肝脏损害

    米润昭等报道[2],患者,男,19岁,因发热3d,腹泻2d,入院,诊断为急性非典型细菌性痢疾。给予诺氟沙星0.4,Bid,口服,并补液,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但肝功能出现异常,考虑为药物性肝类,停用诺氟沙星,给予茵陈合剂,维生素B、C能量合剂治疗。一个月后转氨酶均恢复正常。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大部分经肝脏代谢,故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肝损害与用药剂量是否相关,故有肝功能异常者应慎用,长期用药需定期检查肝功能。

    3 泌尿系统

    刘丽华等报道[3],女,31岁,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环丙沙星注射液0.2g静滴,Bid,用药5d后出现腰部不适及肉眼血尿,尿常规:红细胞15~25个/HP,蛋白(++),即停药,2周后症状消失。李志伟等报道[4]女,16岁,因腹痛服用诺氟沙星0.2g,tid,次日出现失语、血尿。尿常规:蛋白(+),红细胞满视野,给予对症治疗,7d后痊愈出院。

    喹诺酮是药物可出现结晶尿、血尿,用药时应注意调查用量及次数。

    4 神经系统

    黄辉煌报道[5],例1,男,18岁,因咽喉肿痛4d就诊,诊断:急性扁桃腺炎。治疗:左氧氟沙星0.2g静滴,用药4d后,在静滴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呼之不应,持续约5min,立即给予停药吸氧,地西泮10mg肌注,20%甘露醇250ml静滴,10min后患者清醒,抽搐症状缓解,追问病史,无癫痫病史。6个月后该患者因急性泌尿感染又使用本品,再次再现癫痫大发作,经抢求后好转。例2,男,23岁,因咳嗽5d就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环丙沙星0.2g静滴,用药后第3d,在静滴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急促,眼球上翻,继而口吐白沫,手足抽搐,牙关紧闭,全身间歇性痉挛,持续约10min,立即用药吸氧,,地西泮10mg,肌注,约5min后缓解,追问病史,无癫痫病史,改用头孢唑啉钠静滴,未出现上述症状。陈晓玲等报道[6],患者女,24岁,因咽痛,发热1d,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氟罗沙星0.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同时给予复方氨基比林2ml肌注1次,静滴至30min时,患者出现明显水肿斑块,舌体及四肢麻木,腹胀,继而双上肢出现剧烈抽搐,即刻停药,给予吸氧,10%葡萄糖酸钙10ml,地塞米松10mg静推,氯苯那敏药10mg肌注,治疗3min后,上述症状逐渐减轻,2h后症状消失。栾双梅等报道[7]510例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出现精神异常反应76例,烦躁、失眠57例,幻觉18例,头昏、周身疲软27例。

    喹诺酮类由于其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而引起精神症状,因此有精神病癫痫病应禁用,以防中枢不良反应发生。

    5 过敏性休克

    周维军等报道[8],女,65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合并扁桃体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l静滴,约35min后患者主诉胸闷心慌,出冷汗、四肢无力,随后意识不清,面色苍白,测不到血压。立即停药后,给予抗过敏性休克治疗,30min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李俊山等报道[9]男,34岁,因急性胃肠炎给予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100ml静滴,约10min,患者主诉皮肤瘙痒、头晕、胸闷、心慌,随之面色苍白,意识模糊,即停药,给予抗过敏性治疗,约15min后患者意识恢复,上述症状逐渐缓解。倪蓉等报道[10],女,35岁,因支原体性阴道炎给予加替沙星片0.4g口服,5min 后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为恶心、呕吐,继而发热、四肢无力,晕厥,尿失禁,经抢救治疗,3d后痊愈。谢腾芳等报道,男,5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予氧氟沙星0.2静注,3min后患者出现舌根发麻,心慌胸闷,面色发白,呼吸急促,随之神志不清,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心率均未测出。即仃药,给予抗过敏性休克治疗,1h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6 低血糖反应

    许瑞凌报道[12],例1,男,75岁,因尿频、尿急、尿不尽3d入院,诊断:泌尿系感染,给予力替沙星氧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8d,抗感染治疗,患者于第一天输液完毕约40min出现心慌、头昏、出汗。轻度饥饿感,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第二天输液完毕后约30min又发心慌、出汗、饥饿等,再查心电图仍未见异常。第三天患者症状再发时急查末梢血血糖为3.1mmol/L,立即静推50%葡萄糖40ml,约15min症状缓解。例2,女61岁,因反复咳嗽加重1周入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给予加替沙星200mg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第一天治疗完毕后约30min患者出现心慌、大汗、手抖、饥饿感,急查手指血糖3.0mmol/L,立即给予50%葡萄糖40ml静推,约20min后症状缓解。停用加替沙星,继续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无以上症状发生。

    7 肌肉骨骼系统

    时林飞报道[13]例,女,33岁,因肾结核用左氧氟沙星口口服以,服至第9d出现双脚拇趾关节肿痛,第22d出现膝关节、肘关节、腰部以及双手关节肿疼痛,停药1周后全身关节肿痛明显好转。张艳红[14]报道1例,女,50岁,因肾结核静注左氧氟沙星,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停用后,胃肠道症状好转,再次服用左氧氟沙星,出现肩痛,至四肢关节、腿痛、脚骨痛,蹲下无法站立,睡觉也感觉骨痛。停药1个月后疼痛减轻。

    喹诺酮类药物临床药理试验发现在幼畜的负重关节面的损伤影响代谢和发育,所以为确保安全用药,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禁用,18岁以下青少年禁用。

    参考文献

    [1] 陈德海,邱静林,等.氟罗沙星致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04.

    [2] 米润昭,李志平,等.诺氟沙星引起肝损害.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04.

    [3] 刘丽华,付力.环丙沙星致血尿1例.临床军医杂志,2004,02.

    [4] 李志伟,董民峰,等.诺氟沙星致失语、血尿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02.

    [5] 黄辉煌.静滴氟喹诺酮类致癫痫大发作2例.海峡药学,2005,01.

    [6] 陈晓玲,陈晓冬.氟罗沙星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01.

    [7] 栾双梅,沈建伟.喹诺酮类抗生素致精神症状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05.

    [8] 周维军,云烨.乳酸左氧氟沙星静滴致过敏性休克1例.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01.

    [9] 李俊山,樊双义.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06.

    [10] 倪蓉,张江兰.加替沙星临床应用致不良反应4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06.

    [11] 谢腾芳.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08.

    [12] 许瑞凌.静脉注射加替沙星引起低血糖反应2例.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24.

    [13] 时林飞.左氧氟沙星致全身关节肿痛1例.临床误诊学杂志,2006,03.

    [14] 张艳红.左氧氟沙星致骨痛1例.药学实践杂志,2006,02., 百拇医药(王菊芬)


    参见: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