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3779692
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防治探析(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04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4-0130-03

    【摘要】随着使用手机的普遍,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出现也越来越多,危害很大,但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少,给诊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本文尝试分析手机依赖症常见症状、诊断标准、危害,结合青少年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手机的特性,探讨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及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如何共同努力,积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手机依赖。

    【关键词】青少年;手机依赖;心理成因;防治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手机被称为继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1]。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3月5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约51%的受访者认为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手机,45%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必不可少,显示美国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于互联网、电视或固定电话。截至2009年8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到6.8亿, 3G手机用户中10-19岁的用户占到了23.0%,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2009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进行调查发现,有74%的中学生有手机,其中使用过手机上网的占82%;在使用过手机上网的学生中,知道手机网站上有淫秽色情信息的占83%。这种迅速增多的“带着体温的媒体”就象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对价值观人生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但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临床却少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本文希望在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及防治对策上做些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该问题的重视,为预防青少年手机依赖症,及早发现,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 http://www.100md.com
    2 手机依赖症状及其危害

    2.1 概念: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成瘾,目前全世界都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虽非正式医疗诊断,但已被认为和赌瘾、毒瘾、酒瘾或饮食疾患类似,属于“冲动控制失序”的范畴[2]临床上一般参照成瘾行为的概念[3],指个体因为反复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导致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知道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难以自拔,减少或停止使用手机时出现戒断反应。

    2.2 常见症状:

    ①手机是唯一的通信工具,不使用固话;②依赖手机电话簿和短信箱,不用大脑记忆号码和日程信息;③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时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④睡觉也要开机,总害怕手机自动关机;⑤经常查看手机,一阵子没收到短信就怀疑有问题;⑥常常觉得手机铃声响了、在振动,可拿出来看又没有;⑦忘带手机或手机不在服务区内,马上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⑧接听电话时总觉得耳旁有手机辐射波环绕;⑨经常有手脚发麻、眼睛干涩模糊、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等症状出现[4]。如果以上九条超过五条,已影响生活、学习、工作及家庭等社会功能,持续超过三个月,就考虑诊断手机依赖症,需要介入心理治疗。如果只符合症状标准,但严重标准及病程标准都不够条件,考虑为有手机依赖症状,要提请重视调整,随诊。
, 百拇医药
    2.3 危害: 第一:通过手机上网或短信的交往是虚拟化的交往,可能导致现实交往能力的退化,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第二:网络及短信中的不良信息,会影响认知判断能力不成熟的青少年。第三:过分使用会影响学习,分散注意力,且客观上为逃课、舞弊提供了条件。第四:造成不必要的消费,助长攀比心态,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第五;造成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有的学生边走边打电话,增加被抢劫、车祸等几率。第六:对身体的影响:主要对视力、听力的损害,尤其是手机的辐射,手机垂直时头颅吸收率为总功率的38﹪,大于倾斜放置时的34.4﹪[5]。尤其对未成年人,他们使用手机吸收的辐射量比成年人多50%,最终可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肿瘤。[6]

    3 手机依赖的发病机制

    传统成瘾行为的研究分为生物医学模式、心理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型。[7]现代社会则广泛采用Gegorge engel所提倡的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8],认为健康和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青少年手机依赖症也取决于以上三因素的共同作用。
, http://www.100md.com
    3.1 青少年心理生理共同特点:

    青少年处青春期,生理上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心理上则发展相对缓慢,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时期,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心理生理发展的不同步,使青少年呈现种种特殊的矛盾和表现,经历种种心理危机,特别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9]。他们要求独立,标榜个性,丰富的内心需要释放,而手机具有便携性、即时性、隐秘性、美观性及强大的多种功能,同时是一种外化的成熟象征,使用手机有助于其在同龄群体中获得地位和认同,手机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少年的宠儿。尤其是短信,刘素娟等曾对上海青少年做过调查,显示78.5%的青少年短信费用占到手机费用的一半以上,40.3%的人短信费用占到手机费用的80%,62.7 %的同学认为用短信交流更容易表达自我,更轻松[10]。

    3.2 青少年手机成瘾者心理因素

    3.2.1 成瘾人格特质:中外研究都发现成瘾者多有自卑、害羞、自信心低落、人际关系敏感、自我控制力差、自我评价低等人格[11]。具有这些人格者缺乏社交技巧,在面对现实中无法处理的问题时,易在虚拟的人际关系及游戏中获得安慰和认同。但不同于网络及其他行为成瘾者,手机依赖者还包括了性格外向、好交际者。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提出外向且高赞许动机者容易手机成瘾。高赞许动机者对社交线索更敏感,更倾向于通过迎合同伴的需求,获得好评价[12]。中国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流行病学的分布需进一步研究。
, 百拇医药
    3.2.2 家庭教育:大多数研究发现成瘾患儿父母教养方式多为惩罚、干涉、拒绝、过度保护等,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独立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13]西班牙马德里大学2007年对1328个13-20岁青少年进行手机使用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手机功能复杂,父母没有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规避风险的家庭,孩子手机成瘾的概率显著增高。父母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状况都与手机依赖显著相关[14]。

    3.2.3 其他因素: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者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网络依赖、吸毒、吸烟、学业不良显著相关,[15]但各共病因素间因果关系需进一步研究,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国内外研究还倾向于认为手机依赖症与性别有关,女生比男生比例高。西班牙一项研究显示,20﹪的青少年有手机依赖,女生占26.1﹪,男生只有13﹪。[16]广西师范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女生有更多的去断反应[17]。因为女性有更强的感知、交流、表达情感的能力与需要,可能感受到更多消极体验而诉求于通过手机获得更多的人际联系,寻求帮助,以使压力和不快得到更好地解决和释放, 因此会表现出比男性更多的手机依赖感。男生则喜欢网上冲浪及玩游戏。[18],但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未显示性别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关关系,[19]也许与东西方国情文化、取样差异、使用的手机依赖标准不同及各地经济状况有关。

    4 防治策略

    4.1 国内外防治现状:

    虽新闻媒体时有报道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极端个例,但国内学术研究仅仅停留在利弊分析等定性的层面,缺乏大样本的实证定量研究。学校、家庭及社会都缺乏对手机依赖的认识与重视,更谈不上预防。治疗上则无章可循,缺乏规范的治疗机构,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有些治疗技术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却公然应用于临床,正所谓“300个网瘾机构有300种疗法”。如山东临沂精神病院杨永信发明的电击治疗网瘾及问题孩子引起了巨大争议。16岁网瘾少年邓森山在网瘾训练营被教官殴打致死,这样的惨剧层出不穷。因此,提高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重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防治策略是当务之急。, 百拇医药(黄林娟)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