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13
编号:13772024
卡托普利与氢氯噻嗪合用的降压疗效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13
     【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336-01

    1临床资料

    2004年1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未曾服药的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第1,2及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38人,女32人,年龄范围(39-72岁),平均52.1±6.8岁。

    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用卡托普利组(A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42±6.2岁。血压154±5/106±6mmhg。卡托普利与氢氯噻嗪联合用药组(B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23±8.6岁,血压158±9/105±7mmhg。两组性别、年龄、血压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单用卡托普利从12.5mg,1日3次开始,根据血压情况每周增加1次剂量,最大剂量至25mg,1日3次,B组给予卡托普利12.5mg,1日3次,另外加氢氯噻嗪12.5mg,1日1次,治疗期间剂量不做任何调整,两组疗程均为8周。所有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周末进行血液生化检查,治疗过程中测定血压,偶测血压用标准的袖带式水银柱血压计,测定坐位右肱动脉血压,测定血压时间固定在每日上午7-10时,每次测压均测定3次,取平均值本次的血压值。住院病人每日测定血压,门诊病人每周测定血压2-3次,在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降压疗效及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降压疗效按“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但降到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②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到10mmhg但降到正常,或收缩压下降10-19mmhg; 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以(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计算总有效率。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治疗前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Ⅹ²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别。

    结果:经过8周治疗A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B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自服药第2周血压显著下降。服药8周后卡托普利与氢氯噻嗪联合用药组(B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单用卡托普利与氢氯噻嗪联合用药组(B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单用卡托普利组(A组)更显著(P﹤0.05)。同时两组病人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血钾、血尿酸与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在A组中有3例出现咳嗽,1例皮疹。B组中有2例出现咳嗽。两组发生的不良反应均不严重,不影响患者继续服药。

    2讨论

    目前对高血压的治疗一般都是推荐从一种药物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剂量,如果疗效不佳可换用或加用其他种类的药物,以使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但也有学者认为,开始即可以用小剂量的两种不同降压机理的药物联合应用。这样既可以达到满意疗效,又可使不同药物取长补短,减轻或抵消某些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与利尿剂合用时常见的抗高血压药联合用药方式。卡托普利和氢氯噻嗪是目前国内外推荐使用的降压药物,卡托普利作为ACE抑制剂,降压作用是通过抑制ACE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有利于血管扩张,使血压降低,该药适用于不同程度和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对高肾素活性患者到 降压效力较强,长期服药无耐受性,停药无反跳,无直立性低血压,对靶器官有保护作用,能预防和逆转左室肥厚,增加心血管的顺应性。有报道单用卡托普利有效率为61%-72%,当血压下降 不满意是,加氢氯噻嗪12.5mg-25mg降压有效率可增加至86%-94%。本研究单用卡托普利有效率为72.5%,单联合应用氢氯噻嗪是有效率为96.7%,与报道的结果基本相同。高血压患者无论其血浆肾素水平高低,使用以上两类药物都能起到协同降压的作用,而且加用小剂量氢氯噻嗪就能起到加强ACE抑制剂降压效力的作用。

    本文卡托普利与小剂量氢氯噻嗪联合用药后,有效率明显提高,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氢氯噻嗪大剂量应用时对脂质代谢和水盐代谢有影响,另外还可引起血糖升高,高尿酸血症。小剂量应用时不良反应小,而且卡托普利还可使血钾水平稍上升,从儿防止了长期应用利尿剂所致的低血钾的不良反应。本研究卡托普利与小剂量氢氯噻嗪联合用药后,血糖、血脂、血钾、血尿酸均无明显变化,证明该方式联合用药时安全的。卡托普利与小剂量氢氯噻嗪联合用药,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的优点,值得推荐为高血压联合用药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1982年年底,艾滋病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3 张开滋,刘海祥,吴杰,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62, 百拇医药(任娜 侯芳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