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3年第1期
编号:12352172
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3年第1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1-0133-02

    【摘要】 目的:研究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02例肝病患者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硅胶导管进行PICC置管。血管选择,贵要静脉153例,肘正中静脉135例,头静脉14例。置管长度40-53cm,留置时间7-528天。置管后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发生穿刺点渗血300例,导管脱出33例,静脉炎30例,导管异位8例,送管困难12例,穿刺点感染62例。结论:PICC置管后,需要护士进行全面细致的导管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PICC置管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PICC导管的正常使用。

    【关键词】 PICC 并发症护理

    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它在肘部静脉穿刺,导管末端放置于上腔静脉处,经其输入的高深性或刺激性药物浓度可迅速降低,保护外周血管不受损害[1],因其具有保留时间长、静脉刺激小、操作安全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3]。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4月进行PICC置管302例,并对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4月成功进行PICC置管302例,用于肝病住院患者长期静脉输液。其中,男205例,女97例,年龄5岁~85岁。置管选择贵要静脉153例,肘正中静脉135例,头静脉14例。留置时间7天~528天,置管长度40cm~53cm。

    1.2 方法

    PICC操作护士在操作前,要向患者讲明利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要做好操作记录。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上肢外展与躯体呈90o角,操作部位经过严格消毒后,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硅胶导管,导管全长65cm,置入40-53cm,置管并固定。留置时间7天~528天。进行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该静脉直、短,静脉瓣少,置管成功率高,其次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4]。操作就术后,要在透明敷料上注明操作日期、时间,并在PICC置管记录单上记录穿刺时间、导管型号、置入长度、外露长度、穿刺位置、双手臂臂围。操作当日,PICC不能马上使用,需要行胸部X线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导管头端应放于上腔静脉下1/3到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5]

    2 结果

    本组共有300例发生并发症,占置管总数的99%,其中穿刺点渗血300例,导管脱出33例,静脉炎30例,导管异位8例,送管困难1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62例,导管堵塞39例,导管断裂2例,皮肤过敏18例。

    3 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措施

    3.1 穿刺点渗血:本组有300例发生

    3.1.1 原因分析:多发生在置管后24~48小时之内,穿刺点局部有少量渗血。主要原因有: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差,由于穿刺套管针头较粗,局部损伤较大,血可以直接从血管与皮肤穿刺处渗出;穿刺后压迫方法不正确,压迫时间短;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6]

    3.1.2 护理措施:穿刺前要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凝血功能异常,出血倾向,抗凝血治疗的用药史,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了解其凝血功能。穿刺时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穿刺不当或创伤性穿刺。穿刺后见回血保持针的位置,避免移动。导管送入15~20cm后可退出导入鞘减少出血。特殊情况下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渗血不止者,适当限制剧烈手臂活动。穿刺后早期避免穿刺部位过度活动,避免剧烈频繁咳嗽,咳嗽时可用手指在穿刺点加压,防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必要时可用凝血酶覆盖穿刺点止血。

    3.2 导管脱出:本组有33例发生

    3.2.1 原因分析:PICC导管滑脱的原因与导管固定不牢固、患者翻身不注意、出汗多致敷料松动、置管位置不当等因素有关[7],具体如下:患者因素:患者相关知识缺乏,日常维护不当,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或外力牵拉导管等,也会造成导管脱出[8];小孩(一些儿童患者)依从性差,经常玩弄导管外露部分或撕开固定管道的胶布[9];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或伴有精神行为异常而导致导管脱出,例如老年患者循环功能差,在使用一些药物作用下,呼吸频率降低,大脑缺氧,有可能在醒—睡交替期出现恍惚状态,对异物刺激敏感性高,产生一过性认识混乱而导致自行拔管[10]。导管固定不牢固:这可造成因变换体位或更衣、更换被服造成脱出;PICC导管外端也可因可来福接头垂直重力作用而引起导管滑脱。其他:操作不当,如揭贴膜方法不对、消毒液未待干等;环境热,病人出汗导致贴膜剥脱。

    3.2.2 护理措施:预防的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11]。护士要进行专门培训,严格合理地进行导管的维护:置管后监测留置导管的末端位置,精确地记录体外导管的长度,滑出部分切忌插入病人血管,以免引起感染[12]。置管后惯例24小时内换药一次,然后隔日换药一次。每周更换输液街头一次。保持局部干燥,若穿刺点敷料湿润立即换药。换药时一定待消毒液干透后再贴贴膜。每次换药时观察导管长度[13]。对老年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尽量选择能有效固定的装置。如有条件用弹力绷带加以固定,或将丝袜剪成桶状局部固定。对躁动不安者加强巡视和陪护,必要时进行适当肢体制动[14]

    3.3 静脉炎:本组有30例发生

    3.3.1 原因分析:静脉炎发生率为2.6%~9.7%[15]。主要有机械性静脉炎:由于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针、插管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性磨擦刺激而引发血管反应。血栓性静脉炎:由于导管型号选择不当、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封管技术欠佳使血流形成血栓。化学性静脉炎由于药物刺激造成的。

    , http://www.100md.com(朱彦涛)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