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9年第4期
编号:13345345
我院13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4-03-113-01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1]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本次通过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对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收集我院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上报的153份不良反应。

    1.2 分析方法 通过EXCEL表分别对ADR报告按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本年度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在153例中,男性占65例(42.48%),女性88例(57.52%),说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性别无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0~89,说明药品不良反应能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不同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 其中60-89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56.86%。具体见表1

    2.2 给药途径 本年度上报的ADR与不同给药途径的关系由表2可见,几种给药途径中,由静脉滴注引起的比例最高,占77.77%.其次是口服药品占14.37%,具体详情见下表2:

    2.3 药品种类 本年度上报的ADR涉及的药品种类主要有3大种类,其中静脉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4.44%,其次为静脉用中药注射剂占15.69%,具体详情见下表3:

    2.4 涉及系统及器官 本年度上报的ADR涉及的系统/器官较多,其中皮肤和附件损伤最为多见;其次为血液系统及消化系统。其中涉及皮肤及附件损伤占28.76%,涉及循环系统的占24.18%,涉及血液系统的占11.11%,涉及消化系统的占14.37%,具体详情见下表4:

    2.5 报告人构成 本年度不良反应医生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33例,占86.92%,药师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9例,占12.41%,护士上报的1例,占0.65%。

    2.6 报告构成比例本年度上报的153例不良反应中,一般药品不良反应150例(其中新的药品不良反应55例),严重不良反应3例。

    3 分析和讨论

    3.1 年龄因素的影响本次的15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ADR数占总数87人,占56.86%,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且合并用药增多,使得老年人发生ADR几率高于其他年龄段[2]。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尤其合并用药者,应特别重视,应尽可能的做到个体化给药。36~59岁的患者40人,占比为26.14%,与该年龄段患者社交多、工作压力大、属于易感人群、用药较为复杂有关。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在实际用药时应该严格按照适应症用药,做好用药交代。

    3.2 给药方式上 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本次调查发现发生的ADR中,静脉给药的比例最高,为81.41%,其次为口服给药占18.58%。发生的原因除了与临床用药习惯有关外,也在相当程度上与配伍问题、稳定性问题、给药速度问题和药理学问题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密切注意給药方式。

    3.3 药物种类方面 静脉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3],占44.44%,这是因抗菌药物大量使用所致,与我院疾病排名前10名的情况有关,这就要求临床医师需注意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其次是中药注射剂,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和心悸,因此需注意中药注射剂药材质量与制备工艺的把关[4]。

    3.4 临床表现 发生的不良反应中,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伤占28.76%;其次以循环系统的比例较高占24.18%,,以及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及肝肾功能损伤,绝大多数的症状都比较轻微,停药后症状缓解或者消失;但也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本分析时间段内共有3例疑似严重不良反应。

    3.5 报告人职业比例 在上报的15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药师上报了19例,占12.41%;医生上报了133,占86.92%;护士上报了1例。不论从报告数量还是报告人职业均符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要求。但也更需要加强院内医护人员对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力度,提高知晓率,进一步促进不良反应上报。

    综上所述,ADR是不能预见的,然而对于临床的药物不良反应,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按适应证给药,以及减少不合理联合用药等措施,仍可减少ADR的发生。ADR监测的目的是阻止一些潜在性的ADR的发生,及时发现一些药物的不安全信息,这也是国内开展临床药学的初衷之一。因此,如何宣傳和完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是当务之急[5],也有利于为整个临床药学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

    [4]曾白林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及其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 ?2010,21(3):757-759

    [5]沈璐 刘巍 郭雪 彭丽丽 孔繁瑶 李馨龄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模式的趋势探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17,14(5):295-297, 百拇医药(刘小蓉 李荣 张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