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中旬刊》 > 20117
编号:1376597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17
     [摘要] 探讨中西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得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辩证方法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胃热壅盛、肝火犯胃、脾虚不摄,气虚血脱4种证型,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科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消化系统疾病;出血

    中医称上消化道出血为吐血,认为其血由胃而来,从口而出,甚至倾盆盈碗。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亦称呕血。因上消化道血量小或幽门以下部位出血常只引起黑便或兼有呕血,故黑便之病名应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在内。

    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开始至肛门的一个管道系统,是一个连续的中空性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开口子此管道的腺体,如胰腺、胆道系统等。在解剖上,人们以特赖茨(Treitz)韧带为界,将其以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称为上消化道。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将Treitz,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上段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率统划归于上消化道出血。
, http://www.100md.com
    1治疗方法

    1.1中医治疗

    1.1.1胃热壅盛型证见: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时有烦躁,头晕目眩,吐血色红,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口干喜冷饮,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悬数或滑数。治宜清泻胃火,凉血止血。方药用三黄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1.1.2肝火犯胃型证见:脘胁胀痛,口苦而干,心烦易怒,吐血色红或紫黯,便血色紫黯或黑色,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疏肝和胃,凉血止血。方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1.1.3脾虚不摄型证见:腹部隐痛,痛时喜温喜按,怯寒肢冷,面色不化,神倦懒言,呕血色黯,便血紫黯或黑,大便溏薄,舌质淡或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药用黄芩建中汤加减。

    1.1.4气虚血脱型证见:吐血量大,大便黑,甚至紫红,伴有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恍惚或昏迷,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 百拇医药
    方药用独参汤合生脉散加减

    1.2西医治疗

    1.2.1监护生命体征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最初36h内病情最不稳定,也是最危险时期,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尿量、便血量及呕血量变化情况,每15-30min测量血压、心率、脉搏、呼吸频率、体温1次,并做好记录,直到病情稳定为止。

    1.2.2补充血容量应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根据血压、脉搏、血红蛋白及尿量检查结果控制输液速度及输血量,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英气的周围循环衰竭。脉搏120次/min以上,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血红蛋白低于80g/l,尿量少于20ml/h,心肺功能良好者,可给红细胞悬液2u,每小时补液100ml;当收缩压上升到10.7kPa(80mmHg)以上时,输液速度可适当减慢,防止发生肺水肿,心力衰竭及血容量过度增高而导致再出血。血源不足时也可先选用血液代用品,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代血浆等以维持胶体渗透压。
, 百拇医药
    1.2.3止血治疗①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药物止血:用甲氰咪呱每次200-400mg,每6h1次;或洛塞克每次40mg,每12h1次,静脉推注或滴注。胃镜下止血:出血活动期在电子胃镜直视下先用热探头凝固止血。手术止血:有相应手术指征的,立即请外科手术止血。②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药物止血:用血管加压素0.2-0.4u/min持续静脉滴注,或善得定首剂100ug/h持续静脉滴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经鼻腔或口插入三腔二囊管,进入胃腔后先抽出胃内积血,然后注气入胃囊[囊内压力为7.7-10kPa(50-75mmHg)],向外加压牵引,用以压迫胃底,若未能止血,在注气入食管囊[囊内压力为5-6kPa(35-45mmHg)],压迫食管曲张静脉,以达到止血目的。胃镜下止血:电子胃镜下注射硬化剂至曲张的静脉,或用皮圈套扎曲张静脉止血。手术止血:有相应手术指征的,立即请外科手术治疗。

    2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血证范畴,多以饮食失调,感受寒冷,劳倦或情绪刺激所致。以呕血、柏油样便为急性发作表现,呕血鲜红者属实证。从中医辨证角度看,离经之血则为瘀,出血后瘀阻脉络,瘀血不去则出血难止。故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把“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列为治疗出血的四大法则,也有单方、专方止血,疗效在96.88%,98.1%,97%,96.67%。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西医在及时补充血容量、抑制胃酸、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患者机体状态、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药局部止血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唐容川.血证论[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167.

    [2]焦东海,钱耀贤,杜上鉴,等.单味大黄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的研究小结[J].中医杂志,1985;26(10):34., 百拇医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