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中旬刊》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2748148
持续负压引流对起搏器囊袋积血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2年第10期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起搏器术后囊袋积血的疗效。方法:将接受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92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2例,常规处理未预留持续负压引流装置;观察组50例,常规处理后预留持续负压引流装,术后2-5天取出。结果:对照组囊袋积血发生率16.7%(7/42)高于观察组2%(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负压引流装置对囊袋积血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囊袋积血;持续负压引流

    【中图分类号】R541.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64-01

    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囊袋的积血,易引发囊袋及起搏器系统感染,我院近年来采用预置负压引流装置预防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积血,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92例,其中男54例,女38例;年龄55~86岁,平均68.4±13.8岁。原发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0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4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8例,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

    按术后是否安置囊袋负压引流装置将9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8.4±13.2岁,单腔起搏器34例,双腔起搏器16例;对照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7.8±12岁,单腔起搏器27例,双腔起搏器15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起搏器类别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两组患者术前5-7d停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使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严密止血,术后囊袋局部压迫500g重量的沙袋6-8h。观察组术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安置负压引流装置,术后2-5天拔出负压引流装置。

    负压吸引装置的制作[1]:一次性头皮针自针翼处用无菌手术剪剪断软管,丢弃针梗、针翼。自软管前端(断端)开始每3-5mm用手术剪制作4-5个侧孔,侧孔位于管壁四周,侧孔宜小,使软管保持一定抗拉强度,拔出时不至于断在囊袋中。将有侧孔的一端放置在永久起搏器下方,另一端(头皮针软管末端)置于囊袋外,逐层缝合,软管固定于皮肤,将20 ml一次性注射器与软管末端连接后。再将注射器活栓拉开,并将护针帽卡于活栓柄与手柄之间,胶带固定注射器于上臂或胸部,保持引流管和注射器针管持续负压状态,实现主动、直接、持续吸出囊袋内渗血。

    1.3统计方法: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囊袋积血发生例数为7例,发生率为16.7%(7/42);观察组囊袋积血发生例数为1例,发生率为2%(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P<005。两组囊袋积血的患者经局部处理后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生囊袋感染和伤口感染。

    3讨论

    囊袋血肿引起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与患者的本身状况和术者的手术操作有关,如高龄、血小板数量降低、血小板功能不良及凝血功能障碍者易发生术后囊袋出血[2]。起搏器置入患者常伴有房颤,或已接受瓣膜置换术,或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必须进行长期预防性使用血小板抑制剂或抗凝治疗,上述药物会使囊袋血肿的发生率增高[3]。预置持续负压引流有利于彻底排出囊袋积血,减少感染风险,观察组仅1例发生囊袋积血,且发生在拔出引流管之后。因本装置密闭不与外界相通,达到无菌要求,极大地降低了感染的概率。此外,通过注射器刻度的显示能够准确记录渗血量及速度,有效地指导拔除引流管的时间。头皮针软管纤细、柔软,不会影响切口愈合等不良反应。本研究表明,对囊袋积血可能性较大的患者预置持续负压引流可有效预防囊袋积血。

    参考文献

    [1]汤雁玲,王海燕,刘军. 自制持续负压吸引器用于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术预防囊袋血肿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23-24

    [2]郑玉华.预留引流条预防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积血.现代实用医学,2009,21(4):355

    [3]Van Gelder IC, Hagens VE,Bosker HA,etal.A comparison of rate control and rhythm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l J Med,2002,347:1834, http://www.100md.com(杨勇 张晓东 林德智 倪卫 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