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中旬刊》 > 2012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367753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廖松涛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以牵引、中医辩证用药为基本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刺、手法综合治疗,两周为一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经x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综合疗法;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74-01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椎动脉受压和发生弯曲、痉挛或伴有椎动脉粥样硬化等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及体征。以眩晕为主证,可伴有头痛、颈痛、耳鸣、上肢麻木等多种临床表现。我科自2010年9月~2012年2月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取得满意疗效。与20例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60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35岁~75岁;病程1个月~10年;颈椎x线或CT检查有骨质增生者45例,颈椎间盘突出者30例。脑血流图均有椎动脉血流速降低。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1.3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分型;并能积极配合完成临床观察者。

    1.4排除标准:(1)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眩晕;(2)内分泌及代谢所致的眩晕。(3)未按规定用药或中断治疗或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者。

    2研究方法

    2.1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刺及手法治疗。

    (1)针刺:患者背靠坐位,颈部放松并保持舒适,取穴:肩井、风池、大椎、C2~C7夹脊穴,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

    (2)手法:运用揉法、拿法、滚法、理筋法、弹拨法等。施术时先用推、揉、拿、捏等手法反复操作于颈项、肩、背处,点按风池、大椎、肩井、丰隆穴各约3分钟,使颈部放松并解除病变周围的肌肉痉挛,再在颈椎两侧仔细寻找僵硬、挛缩、条索物、筋结并伴有压痛的阳性反应点,然后用弹拨法解除粘连,用理筋法、拿法舒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每日一次。

    2.2对照组

    (1)颈椎颌枕带牵引:患者取坐位,颈前曲15~20度,牵引重量4~7公斤,根据个体差异可逐渐增加牵引重量。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2)中医辩证用药:按中医辩证分型用药加入丹参、葛根、川芎等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每日一剂,常规水煎服。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并结合本病特征制定。痊愈:眩晕、头痛、恶心、呕吐、上肢麻木等症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眩晕、恶心、呕吐等症明显减轻或部分消失,正常工作和生活有轻度影响。好转:眩晕、恶心、呕吐等症减轻,正常工作和生活有影响。无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4讨论

    4.1朱必伟以针灸为主配合推拿,VS(收缩期峰值)、VD(舒张期峰值)、VM(平均速度)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认为椎动脉血流大致恢复正常,扩大了椎间隙及椎间孔, 减轻了血管的压迫, 改善了脑血液循环[3]。针刺夹脊穴,直达病所,能疏通经络、气血,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其周围组织营养,同时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 -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介质, 从而调整血流速度和血容量, 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以改善[4]。

    4.2按摩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血、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松解粘连等作用。手法治疗后行左右两侧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流速值明显增加、恢复或接近正常范围[5]。

    4.3牵引可调整椎体与小关节位置,增大椎间隙及横突孔间距,伸张被扭曲的椎动脉。改善椎间盘钩椎关节与椎动脉之间的位置关系。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孙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4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