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糖尿病新世界》 > 20103
编号:13780776
疾病困惑莫要愁,勤习“糖师”三百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糖尿病新世界》 20103
     联合国糖尿病日把主题定为“糖尿病的教育与预防”,再次突出了普及糖尿病知识的重要性。糖友们在各种形式的患教活动中拿到多种科普资料,书店里关于糖尿病知识的书籍更是多如牛毛。但是这些书籍和材料往往千篇一律,重复着相同的知识。我们觉得理论固然重要,但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来说,实用才是根本,他们最迫切需要得到的是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仝小林教授,是我国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顶级专家,以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三十年临床经验铸就一代“治糖宗师”。

    在这个栏目里,仝小林教授将以一代宗师的身份向广大糖友传授最实际、有效的生活养生小诀窍,同时通过他对中医理论以及儒释道思想的深刻理解,阐述一套独特的“养生哲学”,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洗涤您的心灵,帮助您获得全身心的健康!

    粗茶淡饭随缘过,退步原来是向前
, 百拇医药
    有一位我的前辈老中医已经年过八旬,仍然精神矍铄,现在还能够坚持出诊,治病救人。别人经常问他,是不是吃了什么好的补品,他却说实际上恰恰相反,他的养生秘诀就在于粗茶淡饭。

    他说,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吃得越发精细了。但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等反而多了起来,这都是营养不合理造成的。只讲究吃好喝好不等于养生。比如有的人平时生活已经不错了,经常是大鱼大肉,一旦生病,就认为是缺乏营养,还要喝鳖汤、蜂王浆,吃花粉、人参,重金买什么养生液,大加进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中医讲究平衡,营养欠缺固然不好,营养过剩了,人的身体也会承受不了。因此这些人常常是事与愿违,吃得越精细身体越差劲。有些人粗茶淡饭吃得饱,倒觉得健康受用,快乐逍遥。实际上,吃粗吃饱,就是最好的养生秘诀。

    老人一年365天,天天忆苦思甜。所谓“忆苦思甜”,是指自己清淡的饮食习惯。他喜好豆卷馍、黑窝头和杂面条这类农家饭。杂面条是由绿豆、豌豆、黄豆、小豆、扁豆等8种杂粮磨成面后,自己亲手擀的,吃起来有滋有味,而且绿色、健康。粗茶淡饭并不等于素食,也不是人们去酒店享受的所谓“农家宴”,而是一种朴素合理的饮食习惯。
, http://www.100md.com
    老人的养生秘诀提示广大糖友,粗茶淡饭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保持健康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在我们年轻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却很少有人得糖尿病。比如那时候人们常吃的野菜,其实是很好的。因为野菜多数是偏苦的,我们说糖尿病是一个天然甜病,血糖也高、尿糖也高,这是一种甜病。这种甜病天然对着就是苦。所以多吃苦的。中药里面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是黄连,黄连是最苦的。喝茶,茶里面最苦的是苦丁茶,苦丁茶对糖尿病好。所以在吃蔬菜里最苦的,蔬菜里最苦的就是苦瓜,所以要多吃苦瓜。糖尿病人不要怕吃苦。

    另外生活习惯上,糖尿病人还是提倡吃粗粮,越粗粮的东西越好。尽量少吃那种特别精特别细的,尤其是富强粉,里面粗的纤维完全没有了,那种不是特别理想,最好多吃粗粮,比如荞麦、玉米、高粱米这些粗粮的东西多吃,不但热量低,而且富含纤维,能延长消化时间,缓慢吸收。

    最后把老人常念起的几句诗送给广大糖友读者:“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是水中天,粗茶淡饭随缘遇,退步原来是向前。”
, http://www.100md.com
    掏耳小习惯,惹来大麻烦

    血糖过高让糖尿病患者仿佛泡在了“糖水”里,细菌容易滋生,小小一个创口都可能引起炎症化脓。糖友在学习糖尿病知识的过程中,可能都会了解到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甚至口腔病变的知识,但是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细节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例如掏耳朵,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人们用来挖耳朵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挖耳勺、棉棒、火柴棍甚至曲别针……这个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却可能为糖友们惹来大麻烦。

    患有糖尿病的人是一种严重型耳道感染(称之为恶性外耳炎)的高发人群。事实上,这种恶性外耳炎几乎专门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此外的“恶性”只表示病情严重,并非指的是癌症。这种病症往往是由于掏耳朵导致耳道损伤感染引起的,这种感染开始于外耳道周围的软组织和软骨。随着感染的不断发展,可能扩展到耳道的骨头。如不进行治疗,有时感染会影响到伸入大脑内的颅侧神经,或影响到大脑本身的各脑腔。防止这种可怕结果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改正掏耳朵这个“小习惯”开始的。
, 百拇医药
    耳屎不是坏东西,如果不是患有“油耳”,挖耳朵绝对不可取。耳屎,学名为耵聍,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的黏稠液体,里面其实富含许多人们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免疫球蛋白等。因此耳屎可以起到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并能发挥抑菌和杀菌的生理功效。此外,耳屎还能阻挡灰尘、小飞虫等进入外耳道,保护我们的鼓膜。

    挖耳朵纯属多此一举,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有自净作用,一般情况下,耳屎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下颌运动,借助耳道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再干燥成痂、自动排出。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的耳屎都可以“置之不理”的。因为少数人耳内耵聍腺分泌旺盛、外耳道上皮脱落较慢,耵聍不表现为块状,而是黏稠的液体,被称为“湿性耵聍”,俗称“油耳”。这种情况是生理性的,属正常现象,但有湿性耵聍的人如果长期不清理外耳道,可能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因此最好到医院请专科医生使用专门器械取出。

    如果自己挖耳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一是最好用棉棒,轻轻在外耳道口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让耵聍自行排出,避免使用指甲、铁扦等尖锐物挖耳。而且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间隔可适当短一点。最后,提醒糖友一下,如果“湿性耵聍”还伴有异味,就可能是耵聍腺细菌感染,最好到医院就诊。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中我们很多不注意的细节可能会带来大麻烦,要获得健康的生活必须防微杜渐,从身边的点滴开始做起。

    (编辑/尹振兴),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