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08年第2期
编号:11755067
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5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08年第2期
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08)02-0026-02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由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症状在2岁前出现,发达国家发生率约为2‰,我国报告的发病率一般认为1.8‰~4‰。

    1 发病原因

    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原因较复杂,根据引起脑性瘫痪形成的时期分为:出生前因素、围产期因素、出生后因素。

    1.1 出生前 母亲怀孕早期感染过风疹、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母亲怀孕期间患有较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妊娠中毒症等。此外,因在怀孕期间使用过某些药物,严重营养不良,或烟酒极度过量等情况,可分娩出脑瘫患儿。近亲婚配、脑发育缺陷也与脑瘫有关。
, 百拇医药
    1.2 分娩时 足月出生的婴儿因难产等造成的脑部损伤、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儿体重不足2 500克、重症新生儿黄疸均可引起脑瘫。有人统计产时因素占全部脑瘫起因的60%左右。因此加强围产期保健是防止本病的关键。

    1.3 出生后 一个月内,新生儿脑炎、脑膜炎、抽搐、低血糖等疾病也可成为引发脑瘫的重要原因。

    2 临床表现

    不少脑性瘫痪的婴儿在早期容易被家长们忽视。即使有的能引起家长与医生的注意,但也没有明确的诊断,甚至会认为是其他疾病,如:佝偻病、缺锌、营养不良、软骨病等等,这样就使婴儿错过了早期诊断,贻误了早期治疗机会。

    脑瘫患儿各方面的发育都比同龄正常儿童差。在早期所表现的运动异常、姿势异常、以及进食异常等,只要细心观察,不难被发现。如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易惊、角弓反张,少动或过多地乱动;喂奶时出现吮无力、吞咽困难和经常呛、噎、吐奶;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2~3个月时,还不会笑、抬头;持续哭闹,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个月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常出现异常的动作或姿势如流口水、颤抖;两腿并拢,双脚总是脚尖着地,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呈剪刀型;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对称,头部不能保持正中位置等,这些都是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动作或姿势。总之根据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各种不同姿势,结合母亲在妊娠时及产时的高危因素,便可早期发现,以明确诊断,尽早进行治疗。
, 百拇医药
    3 早期诊断和治疗意义

    出生后六个月作出的诊断为早期诊断。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是与脑发育同步的,如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会失去最佳的脑功能发育时机。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主要在6岁以前,婴儿期是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尽早治疗可促进大脑细胞对受损的功能进行代偿,使患儿肢体运动障碍得到早期矫治。此外儿童性格形成主要在学龄前,脑瘫的早期治疗有利于病儿的心理健康和全面成长。

    4 治疗方法

    治疗脑瘫需采用综合康复疗法,主要有(1)康复疗法:包括作业疗法(日常生活训练,手的技巧训练,职业前训练,从事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训练),物理疗法(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磁疗、光疗、超短波、激光、生物反馈等),运动疗法,语言、智力、心理、行为治疗和其他障碍伴随症状的治疗,以改善和发展患儿认知功能,纠正行为异常,恢复运动功能,促进智力发育;(2)药物治疗:通过口服中药、穴位药物注射、在微循环仪监测下应用大剂量促神经生长类药物,改变患儿生理异常,促进发育,减轻残疾程度,改善运动、语言功能;(3)中医疗法:包括针灸、按摩、点穴、食疗等,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和阴阳、补虚强身、振萎治瘫;(4)手术疗法:可采用矫形手术,改善患儿解剖异常,消除其功能障碍。

    5 讨论

    目前,随着医学的进步,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部分脑损伤儿得以存活,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尽管脑性瘫痪是难以治愈的疾病,但从早期开始进行治疗及训练,可以提高其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甚至少数轻症病例可以正常化。

    (收稿日期:2007-11-10), 百拇医药(徐以峰 张健芳 朱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