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09年第23期
编号:11877042
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超声诊断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1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09年第23期
     [中图分类号]R726.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23-0065-02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临床上以单侧疝为主,但合并对侧隐匿性斜疝者诊断困难易造成漏诊,笔者自2000年应用彩超诊断隐匿性斜疝,漏诊率明显降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0年以来,应用彩超共检出左侧斜疝426例合并对侧隐匿性斜疝119例;右侧斜疝570例,合并对侧隐匿性斜疝63例。年龄均在3个月~12岁。3个月-2岁患儿合并隐匿性斜疝者138例,占全部行隐匿性斜疝病例的75,8%。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对侧全部证实为腹股沟斜疝,诊断准确率100.0%。术后随访2个月~1年,有17例漏诊,占总病例的1.7%,占隐匿性斜疝病例的8.5%。漏诊病例中年龄<1岁的有8例,占漏诊病例数的47.1%。
, 百拇医药
    1.2 检查方法(1)仪器:用HPl000型及百胜-DU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 MHz。(2)方法:让患儿站直或竖立并活动5 min。彩超探头频率为5~10MHz。于站立或竖立位,双大腿外展检查腹股沟区。探头重点检查腹股沟管内环口处,观察患儿深呼吸、咳嗽或哭闹时该区是否有异常回声团块运动或者是液性无回声区与腹腔相通。后者尤为重要,因隐匿性斜疝常无明显包块。

    2 讨论

    在腹外疝发生发展过程中。疝块尚未突出于外环口而仅位于腹股沟管内时,称为隐匿性斜疝。由于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较少或长时间不脱出,从查体上不易发现,加之,小儿查体欠合作,给术前诊断带来极大困难,导致漏诊,发病后多需二次手术,给患者造成身体伤害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并引发了一些医疗纠纷。有主张可通过手术探查作为明确诊断与治疗的方法,由于缺乏客观诊断依据,探查性手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与损失。我院应用彩超诊断小儿隐匿性斜疝后,诊断准确率100.0%,漏诊率明显降低,已成为我院腹股沟斜疝术前检查的必做项目。由于腹腔内液体经疝口入疝囊内,因此腹股沟斜疝包块底部常可见部分液性暗区回声,患者站立位检查时最明显。因此我们把腹股沟管内环口处有异常回声团块运动或是液性无回声区与腹腔相通,作为诊断隐匿性斜疝的重要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1)3个月~2岁患儿合并隐匿性斜疝者138例,占全部行隐匿性斜疝病例的75.8%,年龄越小合并隐匿性斜疝的比例越高。(2)左侧斜疝合并右侧隐匿性斜疝者比右侧斜疝合并左侧隐匿性斜疝者比例明显增多,这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形成过程有关,临床发现单纯左侧斜疝者更应仔细检查。(3)漏诊病例有47.1%的年龄<1岁,我们认为与婴幼儿不能有效配合及腹股沟区脂肪堆积有关。(4)要求超声技师经验丰富,有专人负责培训。

    目前,疝囊造影术对隐匿性斜疝的诊断价值高,尤其是腹腔镜、胆道镜等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隐匿性斜疝的诊断率不断升高。但是疝囊造影术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盲目穿刺可致腹肌或肠管壁血肿,甚至引起腹痛而需手术探查。腹腔镜和胆道镜由于婴幼儿疝囊小,很难经疝囊直接放人,而经腹创伤大,且价格昂贵,很难在基层医院开展。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小儿易接受,具有方便、快速、直观、准确等特点,是术前诊断的可靠依据。, 百拇医药(刘连波 李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