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编号:11895220
心房颤动的形成机制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5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10年第4期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按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前者指初次发作且在24-48 h以内的房颤:慢性房颤又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需干预治疗后始能终止)和永久性房颤。房颤常与左房室瓣疾病、心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相联系。并能增加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的全因死亡率。它的高发病率、病残率和致死率,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近十年来有关房颤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1 心房颤动的形成机制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一直是个医学之谜,心房颤动被称为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最后“堡垒”。人们很早就已开始对房颤机制进行研究,但是至今也没有得到完全阐明。

    1.1 触发活动和折返 早期研究主要提出两种假说“多发子波折返”假说和“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假说。随后研究证实,肺静脉、上腔静脉、左房以及Marshall韧带和人类房颤的发生有关,在“多发子波折返”假说和“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肺静脉波”假说。这一假说认为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心房组织是房颤维持的关键部位。一方面来自肺静脉的局灶快速兴奋在此处易于出现颤动样传导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