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10年第9期
编号:11894148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郁型慢性胆囊炎68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10年第9期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郁型慢性胆囊炎68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郁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慢性胆囊炎患者按就诊顺序2:1比例分成两组。治疗组68例,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法,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 g,香附10 g,川芎10 g,陈皮10 g,枳壳10 g,芍药12 g,青皮10 g,郁金10 g,丹参15 g,甘草6 g)为协定处方。对照组34例,口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胆囊超声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痊愈+显效49例(72.06%)、对照组15例(44.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urhpy征改善情况、胆囊壁毛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郁型慢性胆囊炎疗效较好。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气郁型;柴胡疏肝散

    [中图分类号] R575.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10)09-0026-02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迁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其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于2006年10月~2009年3月,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郁型慢性胆囊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02例均为本院中医科门诊患者,年龄在18~65岁。依据就诊顺序按2: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男20例,女48例,平均年龄43.5岁,病程1-6年;对照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平均年龄44.6岁,病程1~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西医诊断标准 (1)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肩胛区疼痛。(2)有恶心、嗳气、返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3)病程长,病程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4)胆囊区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5)B超可见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

    1.3 中医辨证标准采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胆囊炎及气郁证的诊断标准拟定。证见:右胁胀痛或心下痞满,疼痛、闷胀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口苦,纳食减少,嗳气频作,大便于结,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

    1.4 排除病例经检查证实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腹膜炎者;经检查有胆结石者;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与观察方法(1)治疗方法:治疗组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治则,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每日1剂,每剂煎成400 ml,分装2袋,每袋200 ml,早晚各200 ml,2个月为1个疗程。柴胡疏肝散加味药物组成:柴胡15 g,香附10 g,川芎10 g,陈皮10 g,枳壳10 g,芍药12 g,青皮10 g,郁金10 g,丹参15 g,甘草6 g。随证加减:气郁化火加丹皮、炒栀子;肝气横逆,脾胃失运加茯苓、白术;胃气不和加半夏、生姜。对照组口服由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消炎利胆片(国药准字Z20013198)6片,每日3次。两组在治疗期间停服其他治疗胆囊炎的药物,合理饮食。(2)观察方法:治疗期间每2周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变化。B超检查:使用ALOKASSC-400探头频率为10 Hz,由同一名医生操作,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疗程结束后做胆囊B超检查。

    1.6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0分以上,影像学检查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60%~90%,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症状积分减少30%~59%,影像学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无改善,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显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资料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组痊愈+显效49例(72.06%)、对照组15例(4_4.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Murhpy征改善情况治疗组治疗后Murhpy征改善58例(85.29%)、对照组23例(67.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胆囊B超影像学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仍存在胆囊壁毛糙者30例(44.12%)、对照组23例(67.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胆囊壁增厚、胆汁透声差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胆汁成分改变和胆道动力障碍有关,并与细菌侵袭有关,其基本病理改变是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性浸润,使胆囊壁增厚,肌肉纤维萎缩,故胆囊的收缩功能减退,因此在治疗上的一个难点是胆囊壁的不良重构而引起胆囊收缩功能的丧失。西医治疗以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主。临床上应用西药治疗很难达到恢复胆囊收缩功能的目的,故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范畴,《素问·缪刺论篇》说:“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灵枢·经脉篇》及同书《胀论》等篇章也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等记载。本病多因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胆疏泄失常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湿热蕴结致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气血流通不畅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胀满疼痛,伴恶心、嗳气、善太息等。临床研究表明,如果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从而形成胆道疾病,因此“胆病从肝论治”是中医中药治疗胆道疾病的基本治疗法则。故本病的治疗以疏肝利胆,行气解郁,和降通腑为主。方中柴胡专人肝胆,疏肝解郁,和利少阳枢机;香附、枳壳行气止痛,消胀除痞;陈皮理气和中;郁金、川芎、丹参行气解郁,活血止痛;白芍阴柔滋润,缓急止痛;青皮疏肝、散结、消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行气、利胆、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促进总胆汁量和胆盐成分排出增加;白芍具有明显解痉作用,可抑制平滑肌痉挛,降低其紧张度;郁金、枳壳亦有抗炎抑菌作用。另有研究表明,香附、青皮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提高胆汁流量,降低胆汁中固体的浓度,并具有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丹参对肝脏微循环障碍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诸药合用,共取利胆、抗菌、消炎、缓解平滑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从根本上改善或消除慢性胆囊炎的病理基础。, http://www.100md.com(刘秀林 刘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