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539696
急诊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2007年第7期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室各种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急诊室护士长期处在受到生物、物理、化学、心理暴力等多种危险因素的环境中,针对不同的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增强了急诊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加强了自身保护意识,并能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结论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健全职业保护制度和规范。

    【关键词】急诊室 职业危险因素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7)04-0430-01

    医院是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因而面临

    发生医院感染等职业危害,但护士对职业中的危害及潜在的危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关调查表明,护理人员由于职业而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哮喘、感染、背痛、月经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在工作中由于生物理化等因素导致的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对其寿命影响较为严重,并且随工作年限的延长严重性增加[2],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本职业所存在及潜在危害因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维护身心健康。

    1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

    主要为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由于护士在治疗护理时与病人几乎是零距离接触,所以,护士是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频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污染的医疗用品,而不注意防护,既可引起自身的感染,又可造成医院的交叉感染,所以说,生物因素,它不仅危害护士的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毒、结核杆菌、流感、SAPS等。

    1.2心理暴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2年5月10日界定工作场所暴力的最新定义: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或健康的明确或含蓄的挑战。心理暴力属于工作场所暴力的一种,指故意用力(含体力威胁)反对他人或集体从而导致身体、脑力、精神、道义和社会发展的损害,包括口头的辱骂、威胁、攻击和折磨。根据WHO的有关文件和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设计调查表明,发生心理暴力的因素依次为病人(或陪人、探视者)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肇事者酗酒或药物的滥用、候诊时间过长、诊疗费用过高、病人自认病情无好转、肇事者精神障碍、病人死亡、病人意识不清。一般来说急诊是最高易发生冲突的地方,由于来急诊就诊的患者及陪同家属心理上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往往一点诱因即可引起冲突。

    1.3化学性危害

    目前,很多医用物品的消毒需要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浸泡、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导致护理人员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还可导致妊娠期护士胎儿畸形、流产[3]。环氧乙烷、甲醛、甲苯不仅可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癌变,并具有累积效应。

    1.4物理性危害

    1.4.1紫外线的危害。紫外线消毒法因其方便、经济有效而广泛应用,但它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作用,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对人体更加有害。

    1.4.2锐器伤害。锐器伤害是护士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与锐器相关的工作行为如:抽血、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另外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如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瓿是导致针刺伤以外发生锐器伤最常见的情形。因护士使用针头的机会最多,全世界每年有100万意外针刺伤[4],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而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传染性肝炎(乙肝、丙肝)、艾滋病。

    3讨论

    3.1生物因素防护。对已确诊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应立即向医务科报告,并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前往相关的科室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治疗,对烦燥及精神障碍不合作者,应做好保护措施,以免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造成对护理人员的刺伤、抓伤、导致血液传播感染,对传染病的痰及口鼻分泌物及纸盒或纸袋盛装后焚烧,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针头、棉签等用1000mg/L有效含氯消毒液消毒处理30分钟后焚烧处理。

    3.2心理暴力问题。心理暴力以极高发生率存在于急诊料护士人群,建议针对每所医院各自特点,在急诊科护士人群中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治教育(包括讲座与技能培训),提高护士防范暴力能力,因为防范作为伤害的主动预防,不仅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且是一个能力问题。自我防范能力除了信息传递外,还需要培养与训练[5],防范暴力事关人身安全与权益,医院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

    3.3化学消毒剂的防护。用于消毒的熏箱或被消毒的房间尽量做到密封不漏气,以保证消毒效果和防止气体处逸,使用甲醛后,一定要通过中心通风装置或自然通风除去残留气体、戊二醛消毒时要加盖,尽量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更换戊二醛浸泡液时戴手套、口罩和眼罩,加强防护,避免溅入眼内及吸入,万一不慎入眼或接触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戊二醛消毒的物品必须用灭菌水冲洗干净,擦干残留的戊醛,防止损伤皮肤,因此,我们工作人员在使用和更换化学制剂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对刺激性强的化学消毒剂如甲醛、过氧乙酸等使用时,应配戴防毒设备,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

    3.4物理性危害。

    3.4.1紫外线危害因素防护。在紫外线照射时尽量避免进入急诊室,不可直接接触紫外线光源,开关应设在急诊室外,便于控制,否则应戴防护镜,消毒后进行空气净化。

    3.4.2锐器伤害的防护。操作前后严格按规范洗手,用过的注射器不能再套回针帽,一定要套回时,只能用单手套回,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或锐器时,不能将针头或锐器直接对着自己或他人,不能徒手处理污物或折断安瓿,必须戴手套。锐器伤后要立即挤血(从近心端挤向远心端)+流动水冲洗+碘伏消毒。检查患者的检验报告单。必要对采取针对预防措施,并立即通知医院感染科,请专家评估,必要时接受医学观察及可能预防性治疗。

    护士职业危害是社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减少或避免职业损伤,保障自身身体健康,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庚辰、曾君雅、张明永等.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健康善调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4.29(2)163

    [2]石荣光、郑平、王文忠.唐山市区及区级以上医院护理人员死因资料的减寿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1.8(1):136

    [3]胡建萍、李金容、王淼芹.内镜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及防护对策【J】.四川医学:2003.24(1).108

    [4]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5]王声湧.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 http://www.100md.com(段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