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 2007年第11期
编号:11569803
长期口服维持量洋地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2007年第11期
长期口服维持量洋地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摘 要】 目的观察长期口服维持量洋地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口服地高辛0.125mg或0.25mg每日一次,另56例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前后按NYHA心功能分级法进行评定。结果 对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洋地黄组为88.46%,对照组为60.71%,两组间差异显著( P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抗感染药物。洋地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地高辛0.125mg或0.25mg, 每日1次口服。对于急性肺水肿患者,洋地黄组采用西地兰0.2mg~0.4mg静脉注射,对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洋地黄禁忌使用者停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II级以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正常;有效:心功能改善I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死亡)。

    2结果(表2)

    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对照组为60.71%,洋地黄组为88.46%。经χ2检验χ2=14.098。两组间差异显著(P+-K+-ATP酶,使细胞内Na+水平升高,促进Na+-Ca2+交换,细胞内Ca2+水平提高,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1]。近来研究发现洋地黄类药物的部分药理作用与抑制心肌组织外的细胞Na+-K+-ATP酶有关,通过抑制副交感传入神经的Na+-K+-ATP酶,提高左心室、左心房和右心房入口处、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抑制性传入冲动的数量增加,进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的交感兴奋性减弱。此外,肾脏的Na+-K+-ATP酶受抑制,减少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增加钠向远曲小管转移,导致肾脏分泌肾素减少。[2]目前认为洋地黄强心苷类药治疗心衰作用并非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正性肌力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活性的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是促使心力衰竭进入恶性循环的重要因素。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静脉注射毛花甙丙或地高辛后,采用微神经电位图直接记录肌肉传出交感神经冲动的研究表明,洋地黄有明显的交感神经抑制和外周血管扩张作用[2]。在任何血流动力学效应出现前,便可观察到洋地黄持续地降低交感神经活动。长期口服地高辛的神经内分泌作用也已得到证实。随机化、对照、多中心试验(dutch ibopamine multicenter trial) 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予以地高辛0.25mg,每日一次口服治疗6个月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素水平明显下降(P, 百拇医药(冯 刚 杨雅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