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87530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2008年第1期
     【摘 要】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产生原因和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及其模式,对国内外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的简史进行了回顾,并对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1-0104-02

    引 言

    随着我国的深化改革,大学生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心理障碍问题日渐突出, 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恶性事件在各高校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调查发现,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中断学业和犯罪的首要原因[1] 。国家教育部先后于2001 年3 月16 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 年4 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 》,初步明确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领导、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这对高校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2003 年12 月30 日,又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 年做出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可见我国政府近几年来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视。
, 百拇医药
    1 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干预模式

    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 亦称“精神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变态”。指心理、行为显著偏离正常,以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下降和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2000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完成编写,心理障碍扩展为9大类300 余种[2]。大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大学生在智能、情感和意志力等方面发展受到阻碍,使其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能不能正常发挥,表现为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心理感受痛苦、躯体症状、行为异常和社会功能丧失等等。心理干预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现代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我国高校而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排除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进行全方位心理干预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障碍干预者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个别大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学校教职员工、有关家庭和团体成员。学校心理干预工作的目标是促成学校教育达到最大成功,包括取得最理想的学业成就、合理的社会性、正常的情绪及职业发展[3] 。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系统的育人助人的工作方式,既包括心理障碍干预的途径和方法系统,又包括心理障碍干预的机制系统。
, 百拇医药
    2 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的简史与现状

    2. 1 国外的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干预在上世纪初产生于美国,早期的心理干预以职业辅导为重心。美国的比尔斯( C. W , Beers )于1908 年出版了《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 一书,引发了一场心理卫生运动,导致了心理干预工作在学校的深入开展。1911 年,布隆费德(M·Bloomfield) 在哈佛学院第一个开设有关心理干预的课程,培养未来从事心理干预工作的人员,此后,美国许多州的一些城市也陆续推行各项干预计划。当时的心理干预模式主要有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日本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比我国起步要早30 年,以筑波大学为例,干预模式主要有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开设心理健康学课程,开展心理保健教育讲座、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举办以自我开发为目的的研讨会等活动。

    2. 2 国内的研究
, 百拇医药
    我国高校以前的心理障碍干预主要以思想教育与自我调节为主。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工作逐步重视,对干预模式做了大量研究。台湾高校普遍开展了“团体咨商”活动,实践证明其效果是显著的。大陆杨眉(1997) 进行了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集体心理治疗研究[4]。付建中(2000) 研究认为,心理学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作用,建议高校将心理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5]。雎密太(2001) 研究认为,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6] ,强调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进行个别辅导和治疗。俞少华等(2002 ,2004)研究认为,心理卫生教育、团体辅导、个别辅导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7-8]。张兰君等(2002 ,2004) 实验研究证实,大学生强迫症状、人际敏感通过体育运动和团体心理训练干预,改善效果明显[9-10] 。曾红梅(2003) 认为,高校应开设两类公共心理学必修课程,即所有大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一、二年级开设) 和大学生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内容) ,师范类专业大学生除开设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外,还应开设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选修课[11]。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一是依据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通过授课来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二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意志力和耐力,降低应激反应;三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辅导,改变认知,加强自信,调整情绪,从而发展和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百拇医药
    3 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3. 1 存在的问题

    3. 1. 1 干预途径和方法没有系统性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工作主要模式是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至今还很薄弱,干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

    3. 1. 2 干预机制不具规范性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机制及其研究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如何开展还处在摸索阶段,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至今还没有对高校有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及制度化的约束;大多数高校虽然也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对经费的投入和人才的配置、培养、利用均有明显的随意性。尽管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一些心理学课程,但大多数属选修课,且以理论课多见,不太重视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重视重度的心理障碍咨询和心理问题诊治,但是不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引导;心理普查时重视心理测试,轻视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分析;由于对心理干预工作认识发生偏差,从而使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缺乏;由于缺乏督导制度和从事心理干预工作的人员不能够得到重视,待遇偏低加之繁重的工作使其心理压力太大,导致一些心理干预工作者自身也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心身健康,致使其业务水平不能得以提高, 且心理工作岗位人员不稳定, 严重影响着心理干预事业的发展。

    3. 2 发展的方向

    3. 2. 1 干预途径和干预方法的多样化和系统化 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种类繁多,因此,客观上要求其干预途径和方法应丰富多样,工作态度不能急功近利而应潜移默化、逐渐渗透;干预途径的多维系统化,就是调动全方位人力资源如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系部领导、心理咨询老师、院领导等,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干预工作。, 百拇医药(黄 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