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 2008年第2期
编号:11628834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2008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2-0231-01

    自2000年以来,收治阑尾炎患者102例,采取中药配合静脉滴注抗生素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4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0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均有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固定性压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血象升高、腹肌紧张等表现。

    1.2 实验室资料 全部阑尾炎B超显示:右下异常低回声,Blood-R 1.0×1012/L至2.0×1012/L之间。

    1.3 中医辨证分型 其中气滞血瘀80例,瘀阻化热19例,热毒炽盛3例。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方法

    2.1.1 气滞血瘀 此型病人一般身微热或不发热,腹痛阵作,先从上腹或脐周开始,逐渐移至右下腹,成为持续疼痛,拒按,有反跳痛,并见腹胀肠鸣,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苔微黄,脉滑数。

    治则:行气化瘀,通里攻下。方药以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芒硝、冬瓜仁各12克,桃仁、丹皮、广木香、延胡索、金铃子各10克,红藤30克,金银花15克。如腹痛绕脐走窜,肠鸣腹胀明显,加槟榔、枳实各10克;痛处固定,拒按,或有肿块,加赤芍、当归各10克,红花、没药各5克。另行:青霉素400万单位,甲硝唑0.2克静脉滴注,一天两次。

    2.1.2 瘀阻化热 此型病人一般发热畏寒或午后潮热,口渴,右下腹疼痛,有反跳痛或有肿块,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 清热解毒,行气化瘀,方药以阑尾清化汤加减: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大黄、丹皮各15克,赤芍12克,桃仁、金铃子、生甘草各10克。如恶心呕吐、脘腹胀闷,渴不欲饮,苔白腻,加半夏、佩兰、藿香各10克,陈皮5克,白豆蔻3克;如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加黄连5克,黄柏、炒栀子各10克。另行:青霉素400万单位,甲硝唑0.2克静脉滴注,一天两次。
, http://www.100md.com
    2.1.3 热毒炽盛 此型病人高热寒战,口渴,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干呕不能食,腹满胀痛,拘急拒按,小便短涩,大便秘结,舌红绛,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治则清热解毒,行气凉血,方药以阑尾清解汤加减 金银花50克,蒲公英、冬瓜仁各30克,大黄20克,丹皮15克,木香、金铃子、生甘草各10克。如高热汗多,烦渴不止加石膏30克,知母10克、天花粉15克;如高热神昏,谵语,加广犀角、麦冬、玄参各10克,生地30克,黄连5克或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另行:青霉素400万单位,甲硝唑0.2克静脉滴注,一天两次。

    2.2 治疗效果 以腹痛消失,体温降至正常,血常规化验正常,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消失,随诊2~5年无复发为治愈;腹痛消失,体温降至正常,阑尾压痛消失偶有复发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为无效。本组病例治愈80例,好转20例,无效2例。

    讨论 本病的发生多因情志不畅、寒温失调、饮食不节、虫积食积等而引起,整个发病过程是气滞血瘀、肠道通降无权,以实证、热证居多。治疗根据“以通为用”的原则,采取通便泻热为主、行气活血为辅的方法,并根据气滞、血瘀以及热毒的轻重程度随证加减:如在恢复期,气血已伤,要适当配合补气益血的药物。如热毒炽盛,正不胜邪,宜早进行手术治疗。, http://www.100md.com(伍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