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 > 2007年第10期
编号:11535437
基质金属蛋白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新目标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日 《医药月刊》 2007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672-5085(2007)10-0090-0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被称为发达国家的头号杀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机制的研究。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赋予斑块完整性, ECM的含量、厚度和强度对于防止斑块破裂至关重要。ECM成分的合成与降解维持动态平衡,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 protein ases, MMPs)在维持这一平衡上发挥重要作用,它可消化裂解ECM成分并影响基质重塑。

    1 动脉硬化斑块的结构、组成与斑块的稳定性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目前主要分为两类: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目前认为,不稳定斑块具有以下特征:位于偏心的管腔周缘;脂质丰富;纤维帽的厚度易变或较薄;局部有明显的炎症细胞、巨噬细胞和活化的淋巴细胞浸润;新生微血管增多;平滑肌细胞减少;炎症标志物、MMPs和组织因子表达增加。这类斑块对机械应力的抵抗力较弱,易于破裂,破裂多发生于纤维帽边缘处,即“肩部”。反之,则为稳定斑块[1]。

    不稳定斑块的临床意义在于容易破裂而导致临床症状的最终出现。造成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常见的外在因素包括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痉挛等;内在因素,包括富含脂质的核心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管腔狭窄程度、残余细胞的炎症激活水平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