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A版》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005454
“恐聚族”恐的是什么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A版》 2011年第4期
     继前几年囊中羞涩出现春节“恐归族”后,攀比炫富之风又催生了“恐聚族”。不少人表示,如果不愿“笑问客在哪发财”,就只能选择逃避。

    “年终奖发了5万元”、“抢在去年底又买了辆车”、“刚刚去了趟香港回来”……聚会中透露出财富情况和消费能力,让不少人在比较中备感压力。年复一年的聚会,早已从叙叙旧、重温当年感情、说说共同关心的人和事,变味成“炫富会”、“攀比会”和“劝捐会”,铜臭味满天飞。有调查发现,有近六成网友看不惯聚会中的“炫富”,甚至对此表示“厌恶”。

    “恐聚族”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发展中的社会正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坐在车上的人的心态也正在随着列车的行进而变得“飘飘然起来”,这也是舆论常常称为的“浮躁心态”;另一方面也透射出一些人因财富、身份或社会地位的变化正在脱离原有群体,其言行也已与原有群体显得“格格不入”了。

    其实,“恐聚族”恐的不是财富本身,更不是同学故友的情谊,而是那种浮躁、张扬、目空一切的心态和氛围,以及其与旧交之间正在加大的落差。

    我们在批评“叙情一聚变成相互攀比的名利场”的同时,也应正视如今社会的转型特征,群体或阶层出现新分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古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般性的社会交往(如聚会)中有人觉得“不适应”,这不值得大惊小怪。

    问题的关键是,那些“恐聚族”能否将聚会的话题从“谈钱”转到谈修身、谈养性、谈文化、谈慈善等?功利现象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聚族”在名利诱惑下坚守不住自己那点质朴、淡泊和宁静,模糊了人生真谛,放弃了基本价值标尺,心为物役,妄自菲薄,最后“逃之夭夭”。

    既然大多数人都反对甚至厌恶“炫富、浮躁”的聚会,那就说明“恐聚族”的力量并不弱小。人间自有真情,只要自己心间能保有一块不带钱味的“净土”,以仁爱之心、乐观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那还有什么可“恐”的呢?

    (摘自美国《侨报》), 百拇医药(昭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