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A版》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005431
“安慰剂”深陷伦理困境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A版》 2011年第4期
     美国哈佛医学院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患者明知服用的是“假药”,病情依然会得到改善!

    所谓“假药”,其实是医生们所说的“安慰剂”。在全球医学界,将惰性物质合成“药品”用于治疗并不鲜见,比如把糖果做成“药丸”,把蒸馏水或盐水做成“药水”。当然,医生不会告诉患者这些“药品”不具有药效,但令人意外的是,病人仍有可能减缓病情!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这些“药品”被称为“安慰剂”或“假药”。

    但即便如此,这些无副作用、便宜甚至免费的“糖片”,依然难以大张旗鼓地推广,阻力主要来自一个饱受争议的医学伦理困境:人们认为“安慰剂”是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出的,医生的这种“欺骗行为”与患者知情权、医患互信相悖;但如果告诉患者服用的是“假药”,“安慰剂”还会奏效么?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新发现,似乎给伦理困境的围墙开了一扇小门。

    “假药”的神奇效力

    2010年2月,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题为《安慰剂效力的生物、临床、道德上的探索》的论文。该论文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国家生物组织,以及意大利都灵大学的4位博士、教授共同完成。他们发现,“安慰剂效应”是真实的心理生物学现象,它对应的机理主要来自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两方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