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抑郁症 > 产褥期抑郁症
编号:11533779
关注产褥期抑郁症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7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R71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7)11-0111-03

    【摘要】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动、烦躁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疾患(精神紊乱),重者出现幻觉、自杀或杀害婴儿。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产后抑郁性精神病,严重地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可采取心理治疗、丈夫参与的家庭治疗、药物治疗,雌激素治疗也是有效的。

    【关键词】产褥期抑郁症;疗效

    The attention puerperal period depression Lan Likun

    【Abstract】The puerperal period depression is refers to in the post-natal 6 weeks first time to arise(formerly does not have dysphrenia history)take despondently,sad,depressed,the sob,is easy to be excited,to be agitated and so on a series of symptoms as the characteristic mental disorder(mental disorder),heavy appears the illusion,the suicide or kills the baby.If treats time,may cause the post-natal despondance neurosis,seriously threatens woman’s healthy in mind and body.May adopt the family treatment,the medicine treatment which the mental healing,the husband participation,the estrin treatment also is effective.

    【Key words】Puerperal period depression; Curative effect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动、烦躁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疾患(精神紊乱),重者出现幻觉、自杀或杀害婴儿。产褥期抑郁症与正常产后没有截然的界限,即正常产后→产后郁闷(分娩至产褥7天间出现的一过性哭泣或忧郁状态,占产妇的50%~70%,应与产褥期抑郁症相区别)→产褥期抑郁症,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产后抑郁性精神病,严重地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

    1 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和临床表现

    1.1 发生率。早在1959年国外就有人[1]报道女性有8%的人患抑郁症。国际上关于产褥期抑郁症的研究是1968年皮特(Pitt)提出,他报道产后6~8周抑郁症的发病率是10.8%,但国际上普遍重视且进行大量研究工作是本世纪80年代,其发病率从3.5%~33%。国内郭素芳等[2]调查了425例产妇,符合产褥期抑郁症标准者76例,占17.9%;张荣连[3]跟踪调查866例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5.01%,李荣萍等[4]调查了5000例产妇,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为10.6%。发病率的不同因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及诊断工具不同而致。

    1.2 临床表现

    1.2.1 ①情绪方面——心情沮丧、情感淡漠,看事物犹如戴着一副墨镜,周围一片暗淡,伤心、流泪,且呈现昼夜变化的趋势,即夜间加重;②认识方面——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信心,对未来悲观失望;③行为方面——常感精力不足,处理事情的能力低下、害羞、孤独、不愿见人;与周围人关系协调障碍,充满敌意、戒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

    1.2.2 综上所述,产褥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抑郁症症状相同,但症状内容往往以关于婴儿或丈夫的事为主,对孩子表现出强迫性担心,失去育儿的自信心,有时害怕接近新生儿,有自杀企图,同时有他杀念头,有时陷于错乱或昏睡。

    1.2.3 常用诊断工具: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简称SDS),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汉米尔顿焦虑及抑郁情绪自评量表等。

    2 发病因素

    2.1 素质因素

    2.1.1 遗传: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家族抑郁病史的,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高。

    2.1.2 既往史: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社会妇女保健中心主任戴娜斯汀教授研究发现,有经前抑郁症者或经前紧张综合征的人易患产褥期抑郁症[5]

    2.1.3 个性:有研究者认为:保守、守纪律、认真、固执的性格,易患产褥期抑郁症。

    2.2 躯体因素

    2.2.1 产科因素:分娩对妇女是一种伴随不安的期待体验。现在,尽管产科设备完善(家化产房、导乐分娩),临产后焦虑心理有所减轻,但所生婴儿是否正常,能否顺利分娩,对无经验的准母亲仍是一种不安的因素。有学者将正常产妇和产褥期抑郁症患者发生难产、滞产、分娩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有剖宫产史者后者是前者的2倍,有产钳术史后者是前者的3倍[5]

    2.2.2 内分泌因素

    2.2.2.1 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于产后突然下降,可能与产褥期抑郁症发生有关。另外,激素替代疗法治疗产褥期抑郁症有效。

    2.2.2.2 国内研究报告,产褥期抑郁症的产妇血清中HCG浓度在分娩后下降速度过快,使产妇难以适应,正常HCG于产后4天消失。

    2.2.2.3 生化因素:国外学者发现产褥期抑郁症产妇血浆中游离色氨酸浓度降低。游离色氨酸浓度越低,产后抑郁症愈重。而5-羟色胺合成速度取决于血浆游离色氨酸浓度。

    2.3 心理因素:我国初产妇较多,缺乏对分娩过程的认识,过分担心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对分娩存在着紧张恐惧心理,因此产褥期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特别是产后1周情绪变化更为明显,心理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我国由于重男轻女封建思想束缚,生女孩对产后妇女的心理压力、心理负担产生较大的影响。1994年国内有人做关于生男生女产后抑郁症影响的调查,发现生女孩的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是生男孩的4.33倍。另外女性做母亲后,每一件事都要学,对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这些压力造成她们抑郁焦虑。

    2.4 社会因素:下岗、失业、经济困难、住房拥挤、周围关心人少、亲人丧亡、夫妻关系紧张。

    3 产褥期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3.1 年龄:年龄大于30岁,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高。年轻的母亲精力充沛,应付能力强、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低。另外,年龄大的产妇通常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产后突然与社会隔离,易发生抑郁症。

    3.2 产后母乳喂养:戴娜斯汀的研究发现,持续四个月母乳喂养的产妇易发生产褥期抑郁症[5]。母乳喂养抑制卵巢内分泌功能,这可能是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的条件。

    3.3 孕产期保健服务的质量:一些研究调查了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与产褥期抑郁症的关系。即质量越高,产褥期抑郁症发病率越低。

    3.4 发育过程因素:研究发现童年时代不幸福,处于逆境,早年丧母,孩童时期父母分居者,发生产褥期抑郁症的比例高。

    4 预后和危害

    约2/3的产褥期抑郁症于1年内自行缓解,其余1/3可有症状。随访研究表明,产褥期抑郁症对婴儿生长、发育、行为的发展均可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可影响夫妻关系,甚至影响整个家庭。

    5 治疗进展

    5.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重要的、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引导患者谈出致病因素,内心的苦闷。医生向患者解释所患疾病并非精神病,以消除患者焦虑,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这种非药物治疗尤其对哺乳期妇女更适合。

    5.2 丈夫参与的家庭治疗:从心理学角度看,家庭成员的参与与产妇精神状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丈夫,因为丈夫是妻子情绪的支持者,产后丈夫的关心、体贴、照顾与支持能有效地减少抑郁情绪的产生,对降低产褥期抑郁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5.3 药物治疗:对于轻型但睡眠障碍明显可给安定或舒乐安定,也可用多虑平。对于中度以上产褥期抑郁症患者可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第一代药为三环抗抑郁剂,有丙咪嗪、阿米替林、去甲丙咪嗪。第二代药有麦普替林等。最新第三代抗抑郁药是氟苯氧丙胺。前面提到的雌激素治疗也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珍尼特·希伯雷·海登著.妇女的调适问题,妇女心理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131~229

    2 郭素芳、陈丽君、鲍月琴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3,28(9):532

    3 张荣莲.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4):231

    4 李荣萍、单晋平、石英、孙二琴、鲁扬.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4):463

    5 段得琬编译.妇产科身心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58~120

    作者单位:734000 甘肃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百拇医药(兰丽坤)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抑郁症 > 产褥期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