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春期健康》 > 2011年第2期
编号:12083108
陈云英:我执着的家国梦(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青春期健康》 2011年第2期
     台湾当局以“叛逃”大陆的“罪名”给林毅夫当年泅渡海峡的行为定了性,称其最重可以判处4个死刑。那道浅浅的海峡,就此隔断了林毅夫的回乡之路。1996年,林毅夫的母亲不幸亡故。林毅夫想回台奔丧,但却因为台湾当局的阻挠而未能实现;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在宜兰老家溘然长逝,享年84岁,这一次因为种种原因,林毅夫回台为父送终的心愿依然没有达成。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已经是切肤之痛,更别说“死不能送”的大不孝了,林毅夫心里的痛楚有几人能体会呢!

    如今,林毅夫返台问题已经被泛政治化,陈云英也表示会寻求一个两岸和平的时机回家,希望毅夫的回家能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不希望因为他要返乡祭祖而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说起毅夫的回台之路,陈云英不禁心潮澎湃,“我有一个心愿,希望在最近两三年内带着我的儿子、女儿、媳妇和孙子,一起回到台湾,让我的孩子们能够回到他们出生的地方。因为人是有植物性的,他的根在哪里,便能从哪里找到他灵魂深处内在的奋斗动力。”陈云英为此设计了一个路线图,“从北京出发,先到漳州,那是毅夫的祖籍;再到泉州,那是我的老家;再去厦门,因为毅夫是从厦门踏上大陆的土地的;再到金门,那是毅夫从台湾出发的地方;再去宜兰,那是毅夫和我们的女儿出生的地方;再去台北,那是我和我们的儿子出生的地方,再回北京。”念完一遍,陈云英意犹未尽,又叙述了一遍,仿佛是念给自己听,当她念第二遍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她用哽咽的声音说,这条回乡之路体现了他们两代人回家的曲折,也是她与毅夫心里一个难解的结,但她相信毅夫终究是要回家的,“我心里会保有深切的期待,但不急于一时。”
, 百拇医药
    这就是陈云英,既有忧国忧民的胸怀,又有寻常女儿心态,一边在外独当一面,大爱无边;一边在家相夫教子,小爱缠绵。在陈云英执着的家国梦里,我们既看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又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风范,如果一个社会能有更多这样的女性,那么这个社会是幸运的!

    人物小档案:

    陈云英,女,1953年2月生,汉族,台湾省台北人,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中国特殊教育》杂志主编,全国特殊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她是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夫人。1983~1984年,她在美国宾州爱丁保罗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84~1987年,她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读博士研究生,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87年,陈云英回到中国与林毅夫团聚。

    出生在台湾的陈云英,很长时间里并不知道,台湾和大陆是两回事。从小和所有台湾孩子一样研习中国古典文学,热爱至极,但中学时她所受到的教育忽然告诉她,“那里是不能去的”。直到1984年她才随已“叛逃”回大陆的丈夫林毅夫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在陈云英人生的前30多年里,她一直接受的是国民党教育体系下的“爱国主义”。那时国民党在为“反攻大陆”储备人才,文言文的教材很丰富,古文是通读的,上下五千年每个台湾小孩都学得很完整,地理上中国所有的港口、铁路,哪座山、哪条河,她心里清清楚楚。那个年代的台湾也完全是应试教育,通过考试层层淘汰,能考入大学的都是所谓“前1%、2%的精英”。陈云英的高考成绩,排在全台前500名内,考入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专业。

    陈云英1983年通过托福考试,赴美留学。她在美国相继拿到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回到大陆,创建中国第一个特殊教育研究室,编写中国第一套特殊教育丛书,创办中国第一本特殊教育杂志,创办第一个特殊教育网站。陈云英的名字已经同中国当代特殊教育的许多个第一紧紧连在一起。“特殊教育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陈云英说。她始终坚持一个教育理念: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她正坚持不懈地践行着她的信念。

    (实习编辑 田静), 百拇医药(梦薇 周玲)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