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春期健康》 > 2018年第3期
编号:13237961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上)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1日 《青春期健康》 2018年第3期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上)

     仁爱由人己心而发,是最初情感,先充盈、丰满自己,再向外依次传播、发散而去,给予他人,最后自然由他人回归到自己,形成一个爱的循环。自爱、爱人、使人爱己,为仁爱由内而外发展的三个层次,构成了整体的仁爱至善。爱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感,“七情”中的其他的情感也都与“仁”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恶、乐、惧等。“仁”能激发人积极、合理的情感,也能约束、感化消極的情感。孔子重视情感,如蒙培元先生指出:“儒家不仅将情感视为生命中重要的问题,两千年来讨论不止,而且提高到很高的层次,成为整个儒学的核心内容。……情感是全部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成部分,甚至是儒学理论的出发点。”仁爱是情感中最为强大的基础的部分。

    梁漱溟曾说:“我们应当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若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仁爱可以算是孔子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于人心理与情感的认知而得出的伟大发现。“所以倘你不能寻出孔子的心理学来,即不必讲什么孔子的伦理学。进而言之,要问孔子主张的道理站得住站不住,就须先看他心理学的见解站得住站不住。”孔子的仁爱思想超越了时空,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到现在仍被古今中外众多的人所认可和尊崇,足以证明孔子对永恒人情见解的深刻。

    《性自命出》中说:“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仁又不单单是心理情感,还是具有更大内涵的人性。李泽厚也曾在《论语今读》中表示,“孔子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重视动物性(欲)与社会性(理)的统一。我以为这实际是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

    情可以作为人性的基础,一定程度上,性与情又是浑然一体的,两者都具有仁爱。故而,仁爱可以贯通于古今万世之人心,是人群相处之大道。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也曾言“在孔子,善的究极便是仁,则亦必实际上认定仁是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规定,亦即认为仁是作为生命根源的人性。”孔子拿到了人性情中这把最为强大有力的钥匙,奠定了正统人性论的方向,抓住了情感中最为有力和核心的部分,从而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故而,可以说“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

    (未完待续), 百拇医药(孔丽)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