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急性胃炎
编号:12814844
急性胃炎临床40例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日 家庭心理医生 2014年第2期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分析与疗效。方法:对40例急性胃炎患者临床采用消除病因、对症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愈30例,占75%,显效6例,占15%,好转4例,占10%,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消除病因,并在痊愈后预防和避免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采取与恶心和呕吐相似的支持性治疗。

    关键词:急性胃炎;病因治疗;对症治疗【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73-01

    胃炎是正常胃黏膜屏障被破坏所致。正常的胃黏膜屏障可保护胃组织以防盐酸和胃蛋白酶的自体消化作用。当屏障被破坏后,盐酸可弥漫进入胃黏膜。这种胃酸的弥漫作用可导致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壁破坏伴血浆渗入胃内,有出血的可能。急性胃炎是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和呕吐,上腹部压痛和饱胀感[1]。酗酒者常见出血,并且有时可仅有出血的症状。急性胃炎是自限性的,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胃黏膜可完全愈合。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急性胃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40例急性胃炎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1~72岁,平均36例;病程3~20d,平均9d。均经胃镜检查证实,表现为厌食、恶心和呕吐,上腹部压痛和饱胀感。

    1.2方法:(1) 消除病因:呕吐频繁者肌注灭吐灵,因频繁呕吐等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者,应静脉输液纠正。对伴有寒战、发热、白细胞升高,粪检镜下有多量白细胞,疑有细菌感染者,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因肠道感染细菌多为杆菌,首选喹诺酮类抗生素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儿童软骨发育,故18岁以下慎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应用,但由于其耳毒性及肾毒性较大,近年来较少应用。停服损害胃黏膜的药物;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一旦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则首先止血,对有严重原发病而有高度引起胃黏膜病变的患者,可预防服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由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者,应立即终止服药,并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治疗。(2)对症处理 常规给予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剂,如西咪替丁400mg/次,2/d,口服,或雷尼替丁150mg/次,2/d,口服,或法莫替丁20mg/次,2/d,口服;若病人呕吐不能服药,可给予静脉滴注。质子泵抑制剂可用奥美拉唑20mg/次,口服,1或2/d。腹痛者应给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654-2)。恶心呕吐者给予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mg口服或肌内注射,或多潘立酮10mg口服,或莫沙比利5mg口服。小动脉出血者可在胃镜直视下利用高频电或激光止血。呕吐、腹泻剧烈者注意补水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结果

    治愈30例,占75%,显效6例,占15%,好转4例,占10%,总有效率为100%。

    3讨论

    急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它可以不仅局限于胃,同时伴随食管炎症者称食管炎,伴随胃肠道症状者称胃肠炎。临床上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腐蚀性胃炎、中毒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过敏性胃炎和化脓性胃炎。急性胃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致病因子过强地刺激胃黏膜,直接或间接地损伤了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当胃黏膜屏障破坏后,使胃腔内的H+反弥散至胃壁,黏膜中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引起血管充血或出血、黏膜水肿及间质液外渗,并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刺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2]。在所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中,急性胃炎占10%~30%。由酗酒、刺激性食物、药物引起者,多有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但一般不严重。上腹压痛是常见的体征,有时上腹胀气明显,尤其多见于严重疾病引起的急性胃炎出血者。

    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呕吐剧烈或腹泻明显者,可致血电解质改变及酸碱失衡;出血者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实验呈阳性;因食物中毒者,呕吐物或粪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因腐蚀剂引起者,呕吐物要作腐蚀剂分析。急性胃炎常在短时间内病变愈合,一般认为检查越早,发现病变的概率越高。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表现覆盖有炎性渗出物或黏液。急性糜烂性胃炎,可出现多处糜烂、浅溃疡和出血灶;因应激引起的糜烂多数散布于全胃,而以胃底和胃窦部居多。腐蚀性和化脓性胃炎,急性期禁做胃镜和X线检查,以免引起胃穿孔。停止服用致病饮食、药物,腹痛者可局部热敷,或应用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等解痉止痛药物。此类药物副作用为口干、心动过速,老年男性易致尿潴留。静滴效果较肌注好,若静滴后腹痛无缓解,应警惕外科情况。H2受体拮抗剂(甲氰米胍、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等)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妥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能较强地抑制胃酸分泌,为胃黏膜修复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控制出血和糜烂有较好效果[3]。抗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氢氧化铝、硫糖铝等亦为常用首选药物。前列腺素能抑制胃酸分泌,并有细胞保护作用。

    急性胃炎并发大量出血者,在应用酸分泌抑制剂的同时,插胃管用冰水洗胃或在冰水中加去甲肾上腺素,或胃管内注入碳酸氢钠,浓度为1 000mmol/L,24h滴1L,使胃内pH保持在6以上。腐蚀性胃炎:禁食,禁洗胃;服用牛乳、鸡蛋清等与腐蚀剂作用,保护胃黏膜。根据不同腐蚀剂给予相应的中和剂,如强酸给氢氧化镁或氢氧化铝凝胶60 ml,不宜用碳酸氢钠,以免在胃肠道发生气胀,引起穿孔。强碱用1%醋酸、柠檬酸或果汁。给予广谱抗生素以防止感染。有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者立即手术。发病后l~2周宜行食管扩张术,以预防食道狭窄,已有严重狭窄者宜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吴云林.消化内科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1-93.

    [2]张凤奎.急性单纯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分析研究.中国保健营养2013.5.

    [3]张冠渠.门冬氨酸钾镁辅助治疗急性胃肠炎引起低钾血症40例[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 百拇医药(何晓东)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急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