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力衰竭
编号:12813612
辩证论治心力衰竭的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家庭心理医生 2014年第4期
     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方法效果,毒副作用少,疗效持久。方法:选取40例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辩证论治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近期治愈5例,治愈率12.5%,显效14例,显效率35%,有效15例,总有效率86.0%。结论:应扶正与祛邪兼顾,由于发病以脏腑虚损为基础,故始终以顾护正气为主,兼以化瘀、祛痰、利水等法。

    关键词: 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辩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196-01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泵出足量的血液来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是因为心肌原发性或继发性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降低,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属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病"、"痰饮"。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40例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8岁。诊断为冠心病16例,肺心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风温性心脏病2例,高血压心脏病3例。

    1.2方法

    1.2.1心阳虚衰: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出汗,四肢发冷,乏力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暗嫩,苔薄白,脉沉细微或有结代。温阳复脉,通脉四逆汤加减:红参12克(另煎),制附片16克(先煎),干姜7克,肉桂3克,炙甘草45克,生龙牡各35克。

    1.2.2心阴亏虚: 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烦躁不安,手足心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味:种洋参12克(另煎),麦冬16克,五味子7克,炙甘草12克,生地25克。

    1.2.3水饮凌心: 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振奋心阳,化气利水。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制附片12克(先煎),茯苓12克,白芍16克,生姜3片,桂枝12克,泽泻12克,猪苓16克。

    1.2.4心血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发作,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加减:桃仁12克,红花7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玄胡12克,陈皮12克,丹参16克,川芎7克,桂枝12克;炙甘草7克。

    2结果

    临床近期治愈5例,治愈率12.5%,显效14例,显效率35%,有效15例,总有效率86.0%。

    3讨论

    中医学认为外邪侵袭,郁于气道,肺气不宣,上逆而有咳喘;过度劳倦或久咳伤肺,肺气不足,肺气不能肃降均见气短而喘;忧思过度,心脾两虚,心血不足,心神不宁,故心悸怔忡;饮食不节,损脾碍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积湿生痰,痰湿上阻心肺,本病主要是心、脾、肺、肾等脏同病,尤以心肾阳虚占主要地位。人体血液的运行,有赖心肾阳气的推动,心肾阳虚,鼓动血液无力,同时因为肾不纳气,阳虚不能化水,水气凌心,上则可见咳逆喘促、心悸怔忡、水湿泛滥,下则出现尿少水肿[1]。本病本虚标实。外邪反复感染、劳倦、思虑、饮食所伤为诱发及加重病情、促进病变发展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以左心力衰竭及全心力衰竭最为常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不论是哪种心力衰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喘促气短,心悸乏力,下肢浮肿,其病当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范畴,其病机主要是心气虚损,心肾阳衰,血瘀水停,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等脏器,证属本虚标实。发病初期以心气虚衰,进而损及肺、脾、肾等脏,在此基础上产生痰浊、瘀血、水饮等种种内生实邪,导致本虚标实,互为因果,反复发作,病久难愈。由于其过程缓慢,因此必须根据其证候辨析病因[2]。主症兼乏力气短、动则加重、不耐劳作,舌淡脉虚等则为心气虚损;主症兼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喘促气短,下肢浮肿,舌质淡紫,苔白滑,舌黯脉沉则为心肾阳虚,水饮凌心;主症兼见口唇青紫,面色黯红,甚或胸痛,舌质紫黯或瘀斑脉涩往往以心阳不足、心血瘀阻为主;主症兼见喘促气急,心慌胸闷,不能平卧,痰涎上涌,舌质红紫少苔,脉虚数则为气阴两虚,饮凌心肺;主症兼见心悸烦躁,喘促倚息,不能平卧,大汗淋漓,四肢冷湿,神情淡漠,舌质紫黯,脉沉细欲绝则为病情危急,心阳欲脱之象。

    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饮、瘀血、水饮内停为标,临证时应根据病情的发展阶段,辨别本虚标实的主次。本病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等脏,《灵枢•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同样,其他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本病早期病位在心,以虚为主;渐伤及肺,再及于肾,致使心气虚损,或心肾阳衰;邪从内生,或痰瘀壅肺,或瘀阻饮聚,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病严重阶段则见心肾阳脱,阴阳离决之危候。治疗应遵循本虚标实之基本病机,临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标本缓急[3]。但本病的治疗总体原则应扶正与祛邪兼顾,由于发病以脏腑虚损为基础,故始终以顾护正气为主,兼以化瘀、祛痰、利水等法。阳气暴脱之时应以回阳同脱救急为主。

    参考文献

    [1] 戴闺柱.心力衰竭诊断与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641~642.

    [2]姜淑琴.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9.

    [3]马中夫,梁辉东,王友成.心衰病症的中医诠释及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 百拇医药(王巍)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