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5年第11期
编号:11105694
三河合作医疗的“蛋糕”看得见吃不着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日 《医药产业资讯》 2005年第11期
     “我们的孩子生病住院,花了6000多元,一分钱都没报,这个合作医疗,明年我们家肯定不入了。”近日,记者下乡调查时,全家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杨艳梅,公开表达了她的不满。

    “条件苛刻……哪些能报,哪些不能报都不清楚。”一旁的村民七嘴八舌地附和。

    这时,事件的主角——才十个月大的朱云鹏,正在妈妈的怀里兴奋地蹬着脚。他不知道,三个月前他在北京儿童医院的住院经历,正考验着三河试点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这个崭新的制度,比他还要小两个月。“我的费用报不了”

    孩子朱云鹏是河北省三河市杨庄不老淀村人。去年年底,三河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家人都登记参加并领到了一本绿皮的医疗证,而每人10元的费用则是村里支付的。今年4月,朱云鹏连续发热七天,高烧不退,送到三河市妇幼保健站,又转到北京儿童医院,住了7天院,前后花费6497.99元。

    出院后,杨艳梅拿着单子到杨庄卫生院合作医疗办事处去报销,结果一算,可报部分总费用是2884.39元,不足3000元的起付点,一分钱也报不了。

    其实,如果细心一点的话,杨艳梅原本是可以弄清楚的。三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编印了一本8页的宣传册,印制了10万份,随医疗证派发,每户一册,上面说得明明白白:“在三级医院住院治疗的,可报销费用在3000元以上部分,按45%报销。”管委会制定的起付线,在一级医院是400元,按40%报销;二级医院是1000元,也按40%

    “我们没有看到那本小册子。”杨艳梅说。

    不过,她还抱着一线希望。尽管没有报到钱,她还是将办事处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付款单”细心地收留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