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7年第16期
编号:11479705
浅析阴阳学说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李志强
第1页

    参见附件(289KB,2页)。

     [关键词] 阴阳学说;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89-02

    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事物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和说理工具。阴阳学说的出现,对思想认识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并与神权迷信思想的唯心论是对立的,它逐步发展成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并用于中医的临床诊疗中。

    1 阴阳学说的形成

    阴阳学说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古代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自然界事物的多方面长期的观察(日、月、五星谓之七政),他们所概括出来的东西,能够比较正确地抓住整个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说明自然界中万物的生长(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发展和变化的原因。阴阳学说正是这样从无数自然现象中高度概括出来的,它的形成大约在三千年前的西周,人们在对许多事物的观察和接触中,逐渐发现了一切事

    物在运动变化,以及事物都具有相对统一的规律,这样初步形成了阴阳学说。

    2 阴阳学说成为医学的指导思想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应用于阴阳学说的医学文献,是两千年前的《内经》,它全面、具体地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中,并发展完善了阴阳学说,使它成为医学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指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长存亡,都要按照阴阳变化的规律进行,同样,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阴阳变化的道理,所以要探求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必须认识和掌握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

    3 历代医学家对阴阳学说的阐述

    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辨证论治”的法则,著有《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个部分),他的三阴三阳六经证治为后世中医树立了辨证施治的规范。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玉机真藏论、热论、刺热论……等关于“六经”的理论,进一步把外感病在临证上所呈现的复杂症状归纳为“三阳三阴”六大类型,在每一经中,以有概括性、能反映本经病理机制的基本症状作为本经的总纲。如太阳病以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为总纲;阳阴病以胃家实为总纲;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总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为总纲;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总纲;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利不止为总纲。

    张元素(洁古):李东坦的老师。对药物性味的升降浮沉的理论阐述甚详,他著有《珍珠囊》一书,在叙述药物功用的同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