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7年第25期
编号:11506356
伏邪学说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7年第25期
     [关键词] 伏邪;发病;温病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082-01

    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来的理论。因而,它不是具体的病因论,而是关于邪气伏藏和发病情况的一种学说。“伏”是隐藏、潜伏之意;“邪”是指随着气候变异所产生的致病因素。伏邪即指人体感受外邪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邪气伏藏于体内逾时发病。现就其源流、基本特点和治疗做一简要论述:

    1 伏邪源流

    伏邪学说根源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成为了伏寒化温理论的先导。《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则从内因方面强调了阴精不足是包括伏气温病在内的温病发病条件。《素问·刺热篇》说:“其热病内连肾”,说明伏气温病的发病部位与肾相关。《伤寒论·平脉法》说:“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提出了伏气温病的名称;同书太阳病第8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的论述,则被认为是伏热外发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禁忌的记载。晋王叔和在《伤寒论》中首先提出邪伏部位是寒毒藏于肌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