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99028
中医药辨治慢性泄泻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9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8年第1期
     [关键词] 慢性泄泻;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158-01

    泄泻,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目前以本病持续半年以上者称慢性泄泻,祖国医学称之为“久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调,中医药治疗慢性泄泻有其独特的一面,现总结如下:

    1升阳除湿法

    李东垣治脾胃病,每从升降立法,尤擅升举脾胃阳气,适用于脾虚湿重之泄泻,临床中如有中气下陷者,可配合补中益气汤,以加强补中升阳之效。

    如:患者,男,42岁。慢性腹泻3年,近来腹泻清稀,有时完谷不化,每日4~5次,绵绵腹痛,纳呆乏力,舌淡润,苔白腻,脉濡,此为脾虚湿胜,治宜健脾升阳。处方:苍、白术各20 g、升麻10 g、柴胡15 g、羌活15 g、炒防风15 g、茯苓30 g、泽泻15 g、川朴15 g、陈皮10 g。此方连服10剂,胃纳增加,腹泻减至1~2次/d。原方去川朴,加党参15 g、炒薏仁30 g,又连用10剂,症状好转,大便成形,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巩固疗效。

    2疏泄厥阴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肠鸣飧泄,少腹痛。”泄泻每因情志不和而发,其证腹痛肠鸣,泻后痛减,中医谓之“肝郁乘脾”。此类泄泻,当重用四逆散,痛泻要方,疏调肝气,以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

    如:患者,女,35岁。慢性泄泻1年,常因情志波动而发作,日3~5次,脐周疼痛,腹胀肠鸣,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此属肝气乘脾而泄泻。处方:柴胡10 g、赤、白芍各15 g、枳壳10 g、防风15 g、炒白术20 g、陈皮10 g、党参15 g、茯苓15 g。

    3宣降肺气法

    肺主一身正气,气疏则脾运得健,胃气和降。临床中有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治疗中,只有疏通气机,调整升降,脾运复健,病可痊愈。

    如:某患者1年前患急性菌痢后,大便失调,便秘与腹泻交替,一般2~3 d交替1次,腹泻每日2~3次,大便黏滞,泻下不爽,舌暗红,苔薄腻,脉弦,证属久泄伤脾,气机失调,治宜健脾助运,宣肺降气。处方:党参20 g、炒山药30 g、桔梗10 g、木蝴蝶3 g、枳壳15 g、葛根30 g、黄芩6 g。

    4温阳化饮法

    《金匮·痰饮咳嗽篇》:“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水饮泄泻,肠鸣漉漉,便泻清水或泡沫状,腹胀尿少,腹痛绵绵,舌苔白滑,脉滑,治宜苓桂术甘汤合胃苓汤加减,以健脾利湿,温阳化饮。病久脾肾两虚者,用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化裁。

    如:患者,男,61岁。大便稀薄2年,日2~3次,大便水样或糊状,常夹有不消化食物,腹胀肠鸣,绵绵而痛,喜温喜按,舌淡润,苔白腻,脉沉细,治宜通阳化饮,健脾助运。处方:茯苓30 g、泽泻15 g、干姜10 g、陈皮10 g、半夏15 g、炒白术20 g、炒薏仁30 g。

    5理气逐瘀法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寒、热、湿、滞之邪蕰于肠中,日久导致气滞血瘀,证见腹泻缠绵,少腹胀痛,按之不减,便泻不爽,泻后有不尽之感,舌质暗红,舌边见有瘀点,治宜疏肝理气,逐瘀通络,用少腹逐瘀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如:患者,女,28岁。曾患溃疡性结肠炎,现又复发,日腹泻4~5次,夹有黏冻及少量脓血,舌暗红,苔黄腻,脉略滑,治宜清热化瘀,健脾助运。处方:党参20 g、炒白术20 g、柴胡10 g、枳壳10 g、香附20 g、赤、白芍各15 g、川芎10 g、灵脂10 g、元胡10 g、葛根15 g、黄芩15 g、黄连10 g。

    (收稿日期:2007-08-30), 百拇医药(宋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