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18期
编号:11643931
医德的重量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8年第18期
     他的身影有些蹒跚,他的目光有些疲惫。他一刻不停地在病房间奔走,他的出现,总能让饱经创伤的人安静下来。在四川地震灾区救治一线的白衣战士中,你会发现一位带着助听器、拄着拐杖的长者。他就是7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自5月14日随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医疗队进入灾区,卢世璧已检查、救治了600多名伤员,但他还总埋怨自己行动太慢:“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

    这位年逾8旬的老人在灾区感动了无数的人。这也是这位中国著名的骨科专家第四次走上抗震救灾之路:1966年邢台大地震,1975年营口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都留下了他救死扶伤的身影;不久前的那场灾难降临后,卢世壁老人再一次以八旬之躯,奔赴国难。他是主动请战来到灾区的。从北京出发时,他特意带上了护踝和一根登山杖。

    “成为病人愿意托付生命的人”,是这位出身医学世家、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老人行医大半生的信念。在余震不断的救灾前线,卢世壁老人在跟年轻的医务人员交流时说:“我们的装备和技术比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时先进多了,但医者仁心永远是病人最大的依靠!”
, 百拇医药
    “医者仁心永远是病人最大的依靠”这句话,道出了那场灾难中,数万名医疗、防疫人员行万里路,医万人伤,暖万人心,用心血、汗水和生命谱出大爱旋律的真谛。

    “医者仁心永远是病人最大的依靠”这句话,实际上还衡量出了一名医生需要恪守终生的医德的千钧重量,那就是在成千上万的生命受到灾难的伤害和威胁时,伤病者对于医生“仁爱之心”的信任和托付。

    “德为医之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的医德医风,作为医生的职业操守,一直被认为是医生必须终生修炼的“道德功夫”。回溯过去,传统中医带徒时,对于初入医道的后学者,传授的不只是学医术,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的“医者父母心”;而现代的医德医风教育,则是从医学生踏入校门,开始学习医学知识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而一名良医留给后世的,也不仅仅是他的医术,更是他的医德。明代医家龚廷贤说:“病家求医,寄以生死。”龚廷贤与卢世壁这两位古今医者说出的话,几乎一脉相承,这也说明,几千年来的医患关系,均是生死所寄,性命攸关的。而且,医德医风涉及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关系着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不仅影响着个体的伤病者的生命状态,也影响着更大层面的社会存在状态。
, 百拇医药
    由此,我们反观四川震灾中,自特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千千万万的白衣天使便用顽强与执着汇聚成无尽的力量,与灾区群众心手相连,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用无疆大爱编织起一道道彩虹,为灾区的人民播撒着生命永远的希望。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装备,最优秀的队伍,最大的努力,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迅速送到了灾区人民的心坎上。

    半年前的2007年12月19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规定:医德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大量的事实说明,在这次汶川强烈地震中奔赴抗震救灾前线的数万名医务人员,已经以其拯救的数万名伤者的生命的重量,用汗水、用爱心、用生命,把这场“考评”的结果,与汶川、青川、北川、绵阳、都江堰、成都等灾区的山河一起,留给了历史!, 百拇医药(詹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