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18期
编号:11643887
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附7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8年第18期
     [关键词] 小肠;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85-0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已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被病理学家和临床医师所认同。由于小肠间质瘤发病率低,文献报道较少,故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小肠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CT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1999年1月~2007年12月行CT检查并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小肠间质瘤(GIST)患者7例,7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74岁,平均49岁。病程20 d~13年。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3例,上腹疼痛或不适1例,腹部包块2例,肠梗阻1例。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4 螺旋CT机。患者空腹并在检查2 h前分次饮水1 000 ml,使胃肠道充盈扩张。扫描管电压140 kV,管电流185 mA,5.0~7.5 mm层厚层距,螺距(pitch)=1.0。增强时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100 ml碘海醇,流率3 ml/s,分别于30、60 s进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检查范围视病情而定,部分做全腹部扫描。

    2 结果

    2.1 GIST的部位、性质

    本组小肠间质瘤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经病理确诊良性2例,恶性4例,交界性1例。本组CT诊断良性间质瘤2例,恶性间质瘤4例,诊断为小肠淋巴瘤1例,与手术病理对照,良恶性判定符合率可达85%。

    2.2 GIST的形态、大小
, 百拇医药
    肿块形态多为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5例肿块边缘光滑或分叶,但无包膜。2例可见包膜。以肿块直径的最大径测量为统计,2例良性瘤的最小径约1 cm,最大径约5 cm,平均约3 cm;1例交界性瘤的直径约4.6 cm;4例恶性最小径约3 cm,最大径约12 cm。

    2.3 GIST的密度、强化

    平扫肿块实质部分与周围肠道密度基本相仿,CT值28~40 HU。2例良性,1例恶性呈均匀实质肿块;1例可见钙化;3例恶性肿块中央可见低密度液体和(或)气体影,其中2例可见气液平面,外周呈厚壁囊腔样改变。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最高;肿块均匀强化少见(2例),大部分为不均匀强化(5例)。

    2.4GIST的生长方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远处转移

    3例边界清晰,均未见周围血管被包绕。4例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其中,1例直接侵犯周围血管,1例可见与肠道相通;另外1例表现为近端肠道不全梗阻,1例同时肝转移。3例恶性间质瘤发现肠系膜及腹膜广泛转移。本组无淋巴结转移病例。CT发现的征象与手术证实基本相符。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组织学呈现自梭形细胞到明显上皮样细胞的一个复杂形态学谱,肿瘤细胞均表达CD117被认为是其定义性的共同特征[1]。多见中老年,40岁以前少见,小肠间质瘤较胃恶性程度高[2]。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23~74岁,平均49岁;经病理确诊良性2例,恶性4例,交界性1例,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临床症状主要有消化道出血、腹部触及肿块、肠梗阻,腹部疼痛或不适等,本组病例中有消化道出血3例,上腹疼痛或不适1例,腹部包块2例,肠梗阻1例。

    小肠间质瘤发病较少,且具有其一定的特征性[3,4],本组7例GIST经CT扫描表现与文献报道基本符合,即肿瘤边缘多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态,当肿瘤>5 cm时,肿瘤内常可见囊性变、坏死区,在CT增强扫描时呈不强化的低密度区,周围肿瘤部分有强化,但多低于门脉期肝脏密度,并可见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呈浸润性生长。在GIST中钙化少见,本组病例仅见有1例肿瘤实质内钙化灶。文献报道发生在小肠的GIST,体积常较大,肿瘤内部除常见的囊性变及坏死区外,还常常可见肿瘤中央因与肠道相通而产生的气体影或气液平面。本组发生于小肠的间质瘤平均直径7.5 cm,直径大于10 cm者1例,肿瘤可见气体影或气液平面这一肿瘤与肠道相通征象,故这一征象可认为小肠GIST较有特征性的表现。
, 百拇医药
    总之,由于以目前检查技术,小肠是内窥镜的盲区;特别在基层医院检查手段有限,X线消化道造影又无法获得更多信息[5],而CT检查能了解小肠间质瘤的大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判断有无转移等状况,对于帮助手术前评估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最终确诊需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参考文献]

    [1]Fletcher CD, Berman JJ, Corless CL,et 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Hum Pathol,2002,33:459-465.

    [2]田萍,祝跃明,金中高,等. 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小肠间质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6):427-429.

    [3]唐光健,朱月香.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8):843-845.

    [4]张善娟,王刚平,尹凤荣. 小肠恶性间质瘤16例影像学观察及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18(8):544-546.

    [5]何伯圣,沈云霞,巴奇,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3):250-253.

    (收稿日期:2008-03-04), 百拇医药(王辰果 何 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