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744857
络病学——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29期
     编者按

    2008年8月2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河北以岭医药集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络病学》教学研讨会隆重召开。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历经20余年,在系统整理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潜心络病理论创新研究,在中医发展史上首次形成了系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络病新理论。2008年7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络病学科。这是依靠持续科技创新获得3项国家科技大奖的以岭医药集团,在中医发展史上作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吴以岭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2004年由其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络病学》,长达185万字,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络病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代表性学术巨著,在此基础上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走入了大学课堂。在中医发展史上,第一次将“络病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

    记者:对于“络病学”这个概念大家并不熟悉,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吴以岭:络病学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 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络病学不但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推进中医学自身理论的完善,还能在临床层面上极大地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效果。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起始于《内经》,伴随着经络学说的建立而产生;发展于汉代张仲景,络病证治初露端倪;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形成中医重要的病机概念,并且对临床难治性疾病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此后二百余年来缺乏系统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是留给当代中医药工作者的历史任务。络病学说是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络病学学科符合中医学术发展的趋势,“络病证治”对提高临床现代难治病救治水平,创新发展络病学说对推进中医学术发展,提高临床辨证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建立络病学学科以推动络病学术发展。

    1982年,从南京中医学院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吴以岭来到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成为一名普通的医生,一心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百姓诊病,造福于民,他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开始了对络病理论的研究。当时中医药界治疗心血管病一直延续以“活血化瘀”的思想为指导,中医对心血管疾病机理的认识笼统而浮浅,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向。

    记者:通心络是您研制成功的十分有效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这其实也是您研究络病学的成果。那么络病学指导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理论依据具体是怎样的呢?

    吴以岭:血管即中医所说的经络,粗者为经脉,细者为络脉,络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小血管。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流通不畅、血液瘀滞进行的一种针对血液的治疗方法。瘀血阻滞在络脉,除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外,还有血管本身的原因,如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的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痉挛等。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发现土鳖、蜈蚣、水蛭这些虫类药既有活血的功能,又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于是开始慢慢尝试着在给心血管病人开的药方中加进一些虫类药,结果效果非常好。通心络当中用全蝎、水蛭、蜈蚣、土鳖虫、蝉蜕五虫并用,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从西医药理学讲,通心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对血液异常状态的治疗作用。通心络可以降脂抗凝,改变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状态。第二是对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稳定斑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效缓解血管痉挛。第三是抑制心梗后的心室重构。第四是对微血管有显著保护作用,能明显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微血管的完整性。

    记者:用中医络病学说解释心脑血管的发病机理与传统中医血瘀证对心脑血管疾病解释的区别在哪里?

    吴以岭:国内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以血瘀证来解释心脑血管病的病理机制和冶疗方法,而实际上中医络病和血瘀证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不尽相同的两个病机概念。血瘀证通常是指因气虚、气滞、寒凝、大热等原因,导致血瘀而血行不畅,包括了新病血瘀和久病血瘀。而络病则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很多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病理状态,包括了络脉瘀阻、络脉绌急及络虚不荣等病理。新病血瘀不在络脉瘀阻的范围内,而久病血瘀入络与络脉瘀阻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反映了血液瘀滞、黏稠凝聚、运行不畅的状态,但是,不能反映络脉?自身的病变,也就是说,瘀血症不能包括络病中络脉?绌急的病理变化。

    记者:您在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提出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具体是指什么?

    吴以岭:“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是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运行速度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反映了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络脉具有网络层次,空间位置,其纵横交错,遍布人体,按一定的运行时速和常度把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络病是指邪入十五别络、浮络、孙络之后引起的病变,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通路,且络脉细小,分布广泛,分支众多,邪客络脉,容易影响络中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输布,致使络脉失于畅通或渗灌失常,导致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等基本病理变化。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认为,络脉在空间上具有遍布全身、逐级细化的网络层次。这对解释复杂生命现象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试想,如果没有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仅有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生命运动的。而络脉逐级细化,这与西医学中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基本相似。可见,中医络脉的网络层次涵盖了西医学血管和神经的概念。研究还发现,络脉具有运行的时速和常度,时速指气血运行的时间和速度,常度指气血循环的状态和节律。

    记者:在您的研究中,络病学被用于多种疾病的诊疗中?

    吴以岭:当然,除了心血管疾病,络病学还可以指导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肿瘤、神经肌肉疾病的中医治疗。络病学理论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 除了推出具有特色的中药方剂外,还运用现代生产工艺特别是超微粉技术生产, 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和溶出速度,显效率提高。

    由于络病理论的创新性,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为第一承担单位,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复旦大学等国内10所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申报的“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中标国家973课题,吴以岭教授被聘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由吴以岭教授主持的“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以岭将《络病学》专著改编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目前已有20余所医学院校开设面向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络病学选修课。《络病学》教材英文版已正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国大学的中医学院对开设《络病学》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络病理论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最近,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络病学科,应该说,这是中医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展望络病学未来的发展,吴以岭教授满怀信心。他所领导的以岭医药集团已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坚实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让中医药更科学地造福于广大患者。

    专家简介

    吴以岭,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创新首席专家,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疑难病杂志》总编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荣获当代发明家称号,其负责的“虫类药超微粉碎(微米)技术及应用”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王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