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172066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5日 张付森
第1页

    参见附件(286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1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西医扩血管、对症及脑血管活化剂等治疗,有脑水肿表现者加用降颅压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2 %,对照组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8)11(b)-041-02

    我科2005年3月~2007年3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5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确诊,且无严重心、肺、肾等并发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治疗组56例,病程5 d~1个月,其中,男性40例,女性16例;年龄52~78岁;对照组54例,病程6~28 d,其中,男性42例,女性12例,年龄48~76岁。经统计学分析处理,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根据病情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连用14 d为1个疗程;生理盐水250 ml加奥札格雷80 mg,生理盐水250 ml加胞二磷胆碱0.75 g、ATP40 mg、辅酶A 100 U,1次/d,静脉滴注,连用14 d为1个疗程。同时,根据病情给予降压、降血糖及对症治疗、功能锻炼等。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基本方加味及针灸治疗,基本方组成:黄芪50 g,丹参20 g,川芎20 g,赤芍20 g;血瘀重加桃仁15 g,鸡血藤50 g,没药15 g,香附15 g;痰浊重加天麻15 g,半夏15 g,陈皮15 g,茯苓15 g,白术15 g;并随病情变化,辨证加入相应药味,但基本方始终不变,西药治疗同对照组。针灸以头针为主,并配合患侧体针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常规皮肤消毒。以毫针沿百会向前透刺曲鬓,沿皮刺入1.5~2寸。头针进针后,以拇指掌侧面和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速度为200 次/min左右。进针后持续捻针3 min,留针15 min后,再操作1次后取针。亦可进针后,在穴位区用头皮针定位诊疗仪通电,根据病情确定脉冲参数。1次/d,10 d为1个疗程。体针取患侧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三阴交、丰隆、太冲,每次30 min,1次/d,手法平补平泻。10 次后,取穴改为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委中、承山、足三里、悬钟、太冲等,可用电针治疗仪,选连续波,每次30 min,1次/d。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及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订《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界标准》制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比较,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危重症之一,临床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高,而治愈率较低。本病属中医的中风病范畴。中老年人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加之情志过极、酒食过度,气血更耗。气虚则生血无能、行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阻痹经脉,遂成本病。故气虚不能行血是本病的始发因素,治宜补气行血、化瘀通络。本方依据上述病理基础组方,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弱无力为诊治要点。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 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实验研究表明: 黄芪对免疫器官有显著增重作用,对巨噬细胞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并可显著增加特异性抗体溶血素的含量,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进作用。由于急性脑梗死24 h后脑细胞将进入坏死期,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早期的脑保护极其重要。大量临床与实验证明针刺可治疗缺血性脑损伤[2],尤其对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脑水肿,减少梗塞体积。同时,针刺可抑制缺血性神经元凋亡[3,4],提高缺血后脑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或释放[5]。依据大脑皮层功能区在头皮的投影[6],百会透前顶为皮质运动、感觉区上部的投影区,率谷透曲鬓为面、手、上肢运动、感觉皮层区,主侧半球的语言皮质区和颞叶部分的投影。同时百会透前顶位于大脑前动脉主干投影区,率谷透曲鬓位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主干和分支颞前、中、后动脉支配区的投影处。刺激上述两组头穴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血液循环,使相应皮层功能区血流量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梗塞区的血液供应,加速了脑组织的修复,促进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德新.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