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35期
编号:11716996
华琦:医者,师者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8年第35期
     采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华琦教授,可谓是一波三折。本来约定的时间是早上8∶00,不料因为华琦教授临时要参加活动,直到下午1∶00笔者才见到华琦教授本人。华琦教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和蔼、热情和客气,整个采访过程中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微笑。而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作为一名临床科室的科室主任,她给记者的第二印象就是非常忙碌。我们的采访经常被打断,不时有其他医务人员进来向她请教工作上的问题,不断有患者或家属进来咨询,她总是一一作答,从来没有露出一丝的不耐烦,还偶尔向我们投来略带歉意的微笑。

    矢志从医

    华琦教授回忆说,1969年8月,年仅16岁的她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支边。当地的农民和“盲流”生活贫

    困,缺医少药,小病只能忍着,大病需要坐拖拉机颠簸几十里路到团卫生所,甚至竟有孕妇发生胎死宫内很长时间都不知道的情况发生。看到很多人因为患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抢救,永远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她决心要读书,要做一名医生,用自己的知识为人民服务。
, 百拇医药
    于是,1978年赶上高考末班车的华琦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校,并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医生涯。立志攀登医学科学高峰的华琦,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深造的机会,1987年,她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991年,她又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临床医学博士。读博士期间,华琦承担了大内科住院总医师及心内科病房主治医师工作,并提前完成了课题。1993年博士毕业的她,成为当时首都医科大学唯一的一位三年学制两年毕业的统招博士研究生。

    做有生命力的科研

    “我希望青年医师们做科研时要以临床为基础,因为只有密切结合临床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科研。”谈到科研,华琦认为临床经验的积累是进一步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早在住院医师期间,在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监护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各个科室轮转时, 华琦就注意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总结临床所见所闻,撰写读书笔记。以至于在轮转期间,华琦几乎每到一个科室,都会总结出新的病例报告。更值得称赞的是,她还把这些病例都整理成论文,并分别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上,与同道共同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至今她发表的论文已经有100多篇。
, 百拇医药
    就科研如何结合临床,华琦认为首先要学会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要学会观察、注意周围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科研意识和对创作的激情,及时发现问题,举一反三,从中找出自己论文的切入点。

    华琦在心内科病房工作期间,曾发现有一位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多次晕厥,心脏超声证实有严重的室间隔及右心室肥厚,而心导管检查并无肺部疾患和肺动脉高压的迹象,于是就结合病历复习文献,撰写了《原发型室间隔及右心室肥厚性心肌病》一文,在《中华内科杂志》上以个案报道形式发表。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每发现有同样的病人,她都一一予以记录,并总结为论文。

    其次,要学会利用病案室查找资料。病案室是一个丰富的医学宝库,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华琦在综合科轮转期间所接诊的病人中,有一患者黄疸、腹水、肝脾进行性肿大,生前未能确诊,尝试多种治疗无效,死因不明。出于对医学的探索精神,华琦动员家属进行尸体解剖,结果证实是较少见的“无反应性结核病”。华琦立即到病案室查阅了有关病例,发现医院自建院以来有4例类似情况,于是总结病例并撰写了论文《尸检确诊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四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全文发表。
, 百拇医药
    “除此之外,年轻医生们还要学会刨根问底。”华琦认为临床医生做科研,除了要具备以上两种基本素质外,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做心内科病房主治医师时,华琦遇到一位患者,是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次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在呼吸科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最后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而转入心内科病房。半年后患者哥哥也因扩张型心肌病来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由此追问病史,该患者的父亲于20世纪50年代死于阜外医院,病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其长兄亦于50年代猝死于朝鲜战场,并非是战斗死亡。华琦决定顺藤摸瓜,究查到底。由此,她对这两位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子辈及孙辈均作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其子孙辈中虽未发病,但均有明显的心脏扩大、心肌运动普遍低下,有普遍的发病倾向。于是,她撰写了论文《扩张型心肌病一家系四代调查》,发表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并由此追溯到不少扩张性心肌病病人,首发症状往往是由于心脏扩大、肺动脉高压、肺部瘀血而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先至呼吸科就诊,甚至有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肺气肿、肺心病”而长期在呼吸科治疗。华琦经与呼吸科主任切磋后,引起同感,联合查阅病历,撰写了《扩张型心肌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病例分析》一文。
, 百拇医药
    在刨根问底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华琦感觉自己既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了临床分析和思维的能力,又解决了临床的实际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难忘的三次出国经历

    对于青年研究人员,华琦主张为他们的学习深造和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鼓励研究人员走出国门,加强学术交流,尽快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一流人才。随着时间的流逝,华琦出国的机会和经历越来越多,但最令她难忘的,却是最初的三次出国经历。

    1991年,华琦按照在韩国召开的亚太地区超声心动图会议的要求投了十余篇稿件,当时只想论文摘要能在相关杂志发表,没想到大会筹办中心对其中两篇非常赏识,并邀请华琦参会发言。因为不具备经济实力,华琦以届时另有安排为由谢绝了,不料很快接到了大会资助的往返机票和喜来登饭店住宿的邀请。那是华琦第一次出国和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心中的激动和喜悦可想而知。

, 百拇医药     1997年,华琦又和科里两位年轻的同志给美国高血压年会投了几篇文章,大会接受并给予500美元注册费资助。三人心中实在难以割舍这次得来不易的国际交流机会,最后决定自费到纽约参会。由于经济拮据,他们住在新华社纽约分社,每天交2美元住宿费,早晚就吃自己从北京带去的方便面和咸鸭蛋,每天坐地铁去开会,虽然很清苦,但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所感受到的学术气氛却令他们终生难忘。

    有了以上两次经历,华琦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英语交流水平更加自信。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东京召开肥胖问题研讨会,因为有肥胖相关论文和成果,卫生部相关部门邀请华琦和他们的一位官员一起,代表中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参加,那次他们珠联璧合地在大会上作了多次即兴发言。那位官员经常出席国际会议,知道国际会议按惯例应该如何发言,而华琦知道发言所需的数字性资料和每一个单词如何准确拼写,他们根据每天的会议日程随时制作和更新幻灯片。

    除了积极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华琦笑说自己是在不懂什么是SCI论文时竟发表了SCI论文。1994年,华琦在美国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 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这是她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那时候没有人要求,自己也不懂什么是SCI论文,只是有一种理想和激情,希望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我们。”她在宣武医院图书馆看到这本英文杂志,根据杂志的格式要求修改论文,按照地址寄去。经过几轮修改,论文得以发表。“我体会到SCI论文的发表取决于工作的扎实、创新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 百拇医药
    整个采访过程中,华琦教授谈话内容涉及更多的不是自己如何刻苦努力,勇攀医学高峰并取得骄人学术成就,而是更注重于向年轻医生传授临床和科研经验,她希望青年医师们能从自己的经历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她说,她想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自己,除了是一名医生外,还是一名老师,而且她更注重自己的老师身份。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老师这个职业的一种概括和解释。同时也说明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为人师者,当不吝所学,倾囊相授。

    专家简介

    华琦,女,1953年7月出生。临床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副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副会长,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委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及199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分别获医学硕士及医学博士学位。 历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心内科主任。十余年来共获科研成果奖12项,其中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均为课题主持人及第一完成人。出版著作8本,译著3本,均为主编及主要完成人。发表第一作者论文百余篇。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迄今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 百拇医药(王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