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1717334
卡托普利治疗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5日 董玲英 张 敏 汪 刚
第1页

    参见附件(999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疗效。方法:将直立倾斜试验(HUT)阳性的小儿随机分为两组,卡托普利组(n=15)和倍他洛克组(n=15),每月随诊1次,并复查HUT,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卡托普利组无发作6例,好转5例,无好转4例;倍他洛克组无发作7例,好转3例,无好转5例。结论:卡托普利可有效治疗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关键词] 卡托普利;儿童;晕厥;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8)12(b)-162-02

    儿童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S)相当常见,正常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5%[1],虽然其预后较好,但常反复发作,有时甚至造成严重的伤害,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院2004年3月开始采用卡托普利治疗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2005年本院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30例,分为两组,卡托普利组(n=15),男8例,女7例。倍他洛克组(n=15),男6例,女9例。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性别及身高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患儿纳入标准如下:①最近神经系统检查正常;②动态心电图( Holter)检查无明显引起晕厥的原因,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③未服用致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④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⑤左右颈动脉窦单独按摩无反应;⑥空腹血糖浓度正常。

    1.2 方法

    倍他洛克组给予倍他洛克12.5 mg/次,2次/d。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0.25 mg/次,2次/d。治疗时间1~3个月,每月复诊1次,并做直立倾斜试验。

    1.3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治疗前3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患者发作次数,治疗后减少或无发作为好转,治疗后发作次数无减少或增加为无好转。有效率为治疗后好转病例数/该组病例数。HUT阳性判断标准:患儿在倾斜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的同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为阳性,①收缩压<10.7 kPa,或其下降幅度超过2 kPa 和(或)舒张压<6 kPa;②窦性心动过缓(4~6岁心率<75次/min,6~7岁心率<65次/min,>8岁心率<60次/min或窦性停搏>3 s);③一过性Ⅱ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④交界性心律(包括逸搏心律及加速自主心律)。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卡托普利组6例无发作,5例发作次数减少,2例发作次数增加,2例发作次数无变化;直立倾斜试验(HUT)复查转阴6例。倍他洛克组7例无发作,3例发作次数减少,3例发作次数增加,2例发作次数无变化;直立倾斜试验(HUT)复查转阴7例。卡托普利组与对照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P<0.05),倍他洛克组与对照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P<0.05),说明两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儿童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S)相当常见,近年来直立倾斜试验(head-upright tilt test,HUT)已成为公认的诊断和评价药物治疗VS疗效优劣的手段。既往人们曾试用美多心安、茶碱、东莨菪碱等治疗VS,但疗效不一。晕厥原因复杂,VS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已观察到大多数情况下, VS多在直立位或坐位时发生,认为是患者对直立位诱发的回心血量减少呈高度敏感,继发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过度增高,刺激左室下后壁的机械感受器(C纤维)而触发晕厥发生。发现VS发作时左室舒张末容积明显下降, 提示儿茶酚胺诱发的左室过度收缩状态是引起VS发生的关键环节。目前认为此时心肌的强烈收缩刺激心肌的C纤维,刺激经迷走神经传至脑干,经脑干的整合作用,使迷走神经传出增加,交感神经传出减少,使心脏的神经支配由交感神经优势很快转化为迷走神经优势,起到功能性去交感神经的作用,使外周血管舒张,血压进一步下降,心率减慢,脑血流下降,导致晕厥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绝大部分预后良好,但经常发作影响儿童学习和生活,给小儿和家长造成心理影响。近年来,对该类患儿的治疗进行了探索,由于VS发作是以血浆儿茶酚胺异常增高为先兆,血浆儿茶酚胺异常增高成为VS发作的关键的始动环节,因此抑制儿茶酚胺的分泌就成为治疗VS的可能途径之一。儿茶酚胺的分泌受到突触前膜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调节,刺激该受体可促进儿茶酚胺的分泌,故推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能由于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从而减少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刺激达到抑制分泌儿茶酚胺的目的,进而在防治VS发作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目前治疗该病的药物主要有倍他洛克、卡托普利、米多君、氟氢化可的松。而临床以倍他洛克应用最多,米多君为新型治疗该疾病的药物,但目前全国有该药的医院不多,故应用少。倍他洛克的应用临床有一定的限制,因其对心率、血压有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9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