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1727906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5日 崔婷婷
第1页

    参见附件(962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方法:治疗组Ⅰ组30例,采用艾条隔姜灸内关穴配合静脉输液治疗;治疗组Ⅱ组30例,根据不同的症型:痰滞型、胃虚型,分别采用青竹茹汤、香砂六君子汤2方加减,配合静脉输液;对照组Ⅲ组,静脉输液治疗。结果:各组治疗前后妊娠呕吐疗效比较,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组与Ⅲ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Ⅱ组与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治愈时间比较,Ⅰ组和Ⅱ组、Ⅲ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中医药采用的口服中药配合静脉输液有一定的疗效,但疗程长,艾条隔姜灸内关穴配合静脉输液治疗,止呕效果明显。

    [关键词] 妊娠剧吐;中药;内关穴;隔姜灸;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 R71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a)-029-02

    妊娠剧吐是妊娠早期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昏、厌食甚则食入即吐的反应,中医称为恶阻,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疾病。由于呕吐频繁,不思饮食,迁延日久,可引起失水及电解质紊乱或代谢性酸中毒,甚至肝、肾功能损害而成为重症恶阻,继而可引起发热、血压降低、黄痘、蛋白尿、尿酮体阳性,甚至昏迷,危及生命而需终止妊娠。笔者2005年5月~2008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妊娠剧吐患者,全部为我院住院的6~12周的孕妇,年龄24~33岁,初次妊娠者31例,2次以上妊娠者59例。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高等中医药校一版教材《中医妇科学》[1]。关于妊娠恶阻的诊断标准,主症:①妊娠早期恶心、呕吐;②头昏、厌食;③舌淡红或舌质红,苔薄黄或花剥;④脉细滑或滑数。兼症:①耳鸣;②咽干口燥;③五心烦热;④腰膝酸软。辨证论治,分为三型:痰滞型,胃虚型,肝热型。肝热型不符合本次临床研究,不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痰滞型37例,胃虚型53例,共90例。

    1.2.2西医诊断标准按《妇产科学》[2]诊断标准,排除非妊娠所引起的呕吐,根据呕吐的剧烈程度分重、中、轻度,重型呕吐一日呕吐5次以上,不能进食,食则吐,甚则呕吐黄水、苦水,伴面黄肌瘦、肌肤松弛。部分患者尿酮体阳性。中度患者每日呕吐4次以下,2次以上,能进少量饮食。轻度患者仅有恶心症状,不作为观察对象。其中,重度呕吐患者33例,中度呕吐57例,共90例。

    将以上病例随机分为三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经F检验,各组年龄、妊娠次数、呕吐程度、辨证分型等项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患者临床资料(例)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Ⅲ组每日输液2 500~3 000 ml(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为主),液体中加维生素C、维生素B6。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计算并补充碱性液体,适时增减。重症患者入院先禁食24 h。

    1.3.2治疗组Ⅱ组痰滞型,治法:化痰除湿,降逆止呕,方药:青竹茹汤加减:竹茹、陈皮、白茯苓、半夏各9 g、生姜3 g。胃虚型,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甘草各6 g,白术、生姜各12 g,茯苓、大枣、党参各15 g。尿酮体化验阳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者给予西药补液。

    1.3.3治疗组Ⅰ组将前臂放一平坦处,用75%酒精反复涂擦内关穴,以皮肤发红,触之有温热感为宜,将姜片切成直径2~3 cm,厚0.2~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内关穴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20 min,每日1次。酌情配合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4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治愈:主症(恶心、呕吐等)、次症均消失或明显改善,或主症改善,其余症状完全消失,化验室检查转阴。有效:主症、次症均有改善,化验室检查有好转。无效:主症、次症均无改善,化验室检查无改变。

    2结果

    2.1各组治疗前后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前后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经χ2检验,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071,P>0.05),Ⅰ组与Ⅲ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0.417,P<0.005),Ⅱ组与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5.963,P<0.01)。

    2.2各组治愈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各组治愈时间比较(例)

    总治疗天数比较,χ2=59.838,P<0.01,Ⅰ组和Ⅱ组、Ⅲ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3讨论

    妊娠呕吐是妇科临床病因迄今未明的一种常见疾病。孕妇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反应,严重者常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甚则昏迷。其产生的某些并发症(如高、低血钾症,食管黏膜损伤,食管出血,酸中毒,肝、肾功能衰竭,韦尼克脑病等)对母体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并发酮尿症,对婴儿智商有不良影响[3,4]。故迅速治愈本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妊娠剧吐的产生机制,西医认为可能与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的急剧增高有关,亦可能与体液代谢,维生素缺乏,以及患者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精神紧张,如恐惧、厌烦妊娠等有关。西医治疗主要是输液(加维生素B6止呕)、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疗法。对于该病,祖国医学早有记载,称之为“恶阻”、“子病”等。中医认为,妊娠剧吐的病因是脾胃虚弱、肝气偏旺、痰湿内阻,病久可成阴液亏损,精气耗散之候,从而将该病分为三型论治:胃虚型拟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痰滞型拟化痰除湿,降逆止呕,予青竹茹汤加减;肝热型拟抑肝清热,降逆止呕,予芩连温肝汤加减。其中以前两型最多见,本次研究主要讨论前两型。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大枣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竹茹、木香、砂仁、陈皮疏肝理气,清热安胎;陈皮既能健脾行气,且与半夏、竹茹、生姜相伍,降逆止呕。诸药相合,共司益气健脾、疏肝泄热、平逆胃气之职。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穴,又为阴维脉交会穴,具有理气降逆、安心养神、镇静止痛之功效。生姜性辛,微温,入肺脾胃经,降逆止呕,散烦闷,开胃气。

    对于呕吐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6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