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1727349
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5日 毛珊珊 张朝东
第1页

    参见附件(343KB,3页)。

     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标准的定义:①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 mmol/L和(或)空腹血糖≥7.0 mmol/L;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 h血浆葡萄糖≥11.1 mmol/L,或正在进行药物治疗者。

    1.5 方法

    1.5.1 头部CT检查采用Siemens螺旋CT机。扫描方法:从Reid's线(眶下至外耳道)向头侧倾10°~20°开始或平行于硬腭。层厚5 mm,间隔0 mm,窗宽80 Hu,窗位38 Hu。

    1.5.2 头部MRI检查 采用Signa Profile 0.2T的MRI机。扫描方法:采用头部线圈自旋回波(SE)脉冲序列和反转恢复序列扫描,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厚度8 mm,间隔1 mm,TR=1 500~2 500,TE=20~50。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及梗死部位

    214例入选老年患者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114例确诊为脑梗死。其中,无主观症状或有一些非特异主观症状11例,头昏49例,头痛40例,肢体麻木36例,抑郁1例。见表1。

    表1 无症状脑梗死部位与发生率(例)

    从表1中观察到,114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中,单病灶(单一组)59例;多病灶(多发组)45例;左半球48个,右半球44个;梗死灶见于基底节64个;侧脑室周围及其前后角旁50个;丘脑15个;额叶3个;顶叶10个;颞叶2个;枕叶5个;脑干3个。梗死发生部位依次为基底节(29.49%)、侧脑室旁(23.04%)、深部脑白质(9.20%)、丘脑(6.91%)、脑干(1.38%),病灶大小大多在5~15 mm之间,多部位病灶的发生率占20.73%。

    2.2 无症状脑梗死与各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

    114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中,平均年龄77.34岁,其中,高血压患者64例,糖尿病患者5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25例。无症状脑梗死与各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SCI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有明显的关系,而与SCI关系最密切的是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其次是年龄。这说明高血压、年龄和糖尿病会增加SCI的发病机会。

    表2 无症状脑梗死与各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

    3 讨论

    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SCI患者被发现,其在临床上的意义亦逐渐受到重视。NINCDS的资料表明,1 203例急性脑卒中入院病例中,发现135例无症状脑梗死,其发生率为11%[4]。1996年,美国心血管健康研究组一项随机抽样结果表明,在5 888例65岁以上社区人群中有3 301例(56.1%)有不同程度的SCI[5]。由于神经影像学检查价格昂贵,难以作为健康体检的一般项目,因此,我国缺乏大量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尚无大样本观察及研究。

    SCI指无脑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缺血灶或梗死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症状史人群中存在的病灶;二是脑卒中患者中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和体征的病灶。本组研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有明确脑卒中史及其他颅内器质性病变者均排除在外,从而保证了所有患者发病前基本上无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本研究中2006~2007年在我院干诊所体检及就诊的214例患者通过CT及MRI检查发现114例SCI,172例行头部CT检查,72例行头部MRI检查。目前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工具有CT、MRI、T2加权成像和功能MRI(DWI、FLAIR)成像。本研究中的检查手段主要为CT和MRI(FLAIR)。一般而言,CT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但一般要起病24~48 h方能显影。由于CT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均不够高,断层偏厚,故直径小于10 mm的病灶常漏检。且由于后颅窝伪影的影响,使幕下病变不易发现。而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并在发病后6~8 h T2加权像上即可出现信号增加,对幕下病变检出率也远高于CT。尤其MRI(FLAIR)序列采用了较长的TE,可以抑制脑脊液的信号,避免了脑脊液产生部分容积效应及流动性伪影的干扰,从而可清晰显示位于脑室内及脑室旁的小病灶,提高了疾病诊断的敏感性。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在无症状脑梗死中占首位,其梗死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表明梗死部位大多位于血管的深穿支供血区。本研究发现,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部位依次为:基低节、侧脑室旁、深部脑白质、丘脑和脑干,与报道的SCI发生部位基本一致。病灶大小大多在5~15 mm之间,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多部位病灶的发生率占20.73%。

    脑白质疏松(leukoareiosrs)是Hachinski等在1987年用来描述神经影像学常见的侧脑室前角、侧角和后角分布的低密度病灶。其原因可能与皮质下弥漫性小血管硬化后的病理改变有关,导致患者逐渐发生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和步态的异常。1998年Shuzo S等[6]报道了270例40岁以上无神经系统损害受试者的MRI检查结果,发现77.8%的受试者存在SCI的神经影像学证据,其中一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双侧脑室周围白质低密度灶。本组患者中,脑室周围发生率占32.26%,其中双侧病灶占12.41%,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发生率接近。

    本研究中多因素分析SCI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相关性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控制程度与SCI相关,而与性别无关。众多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年龄和高血压与SCI关系密切。随着影像学(CT和MRI)检查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SCI患者被发现,其在临床上的意义也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对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以高血压和年龄多见,而对于糖尿病作为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的研究不多。SCI主要与颅内小动脉硬化有关,而糖尿病与颅内微小血管病变密切相关。Sang-Chol L等[7]对994例40岁以上的正常人群进行MRI检查,发现无症状腔隙性病灶发生率在40~49岁年龄组为1.7%,50~59岁年龄组为9.2%,60~69岁年龄组为19.8%,70~79岁年龄组高达43.8%。其原因有:①小动脉通透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其供血区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脱髓鞘,导致MRI上白质异常信号;②年龄越大越容易忽略一些细微症状;③患者及其家属误认为这些细微症状属于正常老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4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