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1791657
粤西地区幼儿与高中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25日 陈彦明 黄金文 龙清平
第1页

    参见附件(1308KB,2页)。

     [摘要] 目的:调查粤西地区幼龄儿童和高中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及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粤西地区25所幼儿园2 560名儿童和5所高中1 050名高中生进行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儿童HBsAg阳性率为2.12%,高中生感染率为3.48%,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抗-HBs阳性率为88.5%(注射过疫苗的占100%),高中生抗-HBs阳性率为60.3%(其中在5年内注射过疫苗的为25.6%),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粤西地区幼龄儿童乙型肝炎感染率低于高中生,而抗-HBs阳性率高于高中生。乙肝防治受到民众的广泛重视,疫苗注射在防治乙肝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乙肝病毒;幼儿;高中生;粤西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6(c)-139-02

    据报道,我国是乙型肝炎感染的高发区,我国大约有1.3亿人感染[1]。乙型肝炎对学生的就业与择业、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这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为了解粤西地区(广东西部)乙型肝炎感染和防治情况,笔者对2008年春季在我院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的粤西地区25所幼儿园和5所高中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乙肝两对半定性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方法和结果严格按说明书操作。仪器为北京万泰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WELLSCAN酶标仪和配套洗板机。

    1.2 调查对象

    2008年春季在我院进行集体体检的25所幼儿园2 560名幼儿和5所高中1 050名高中生。幼儿年龄为2~6岁,高中生年龄为16~18岁。

    1.3 实验方法

    清晨空腹采血约3.0 ml,2 h后分离血清,用ELISA法进行两对半检查(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AS 8.22统计学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粤西地区儿童与高中生HBsAg和抗-HBs检查结果

    幼儿与高中生HBsAg阳性和抗-HBs阳性率比较:儿童HBsAg阳性率为2.12%,高中生感染率为3.48%,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抗-HBs阳性率为88.5%,高中生抗-HBs阳性率为60.3%(其中5年内注射过疫苗的为25.6%),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粤西地区儿童与高中生HBsAg和抗-HBs检查结果[n(%)]

    2.2 粤西幼儿与高中生近5年疫苗接种情况

    所检查的2 560名幼儿近5年曾接种过乙肝疫苗百分率为98.0%,其中抗-HBs(+)占88.2%,而高中生5年内接种疫苗为25.6%,其中抗-HBs(+)占92.8%。见表2。

    表2粤西幼儿与高中生近5年疫苗接种和免疫效果情况[n(%)]

    2.3 粤西幼儿与高中生乙肝垂直传染可能情况调查

    被检出HBsAg阳性的幼儿54例,其中其母亲为乙肝患者49例(90.7%);被检出HBsAg阳性的高中生37例,其中其母亲为乙肝患者22例(59.5%),HBsAg阳性的幼儿其母亲为乙肝的概率高于高中生,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粤西幼儿与高中生乙肝垂直传染可能情况分析研究[n(%)]

    3 讨论

    3.1加强乙肝的危害性的认识

    乙肝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严格寄生于猩猩和人等灵长类动物的小DNA病毒,因为它有很强的耐酸碱和耐热能力,且又有很强的突变和免疫逃逸能力,所以要消灭它几乎不可能[2]。我国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区,乙肝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我们对粤西地区2 560名幼儿和1 050名高中生进行乙肝筛查,以明确其感染情况和防治效果。

    本组结果表明,2 560名幼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2.12%,表面抗体阳性率为88.5%;而1 050名高中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3.48%,表面抗体阳性率为60.3%。幼儿乙肝感染率低于高中生,预防效果高于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染率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感染率为5%~10%[3]。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乙肝的危害认识逐渐加深,乙肝防治知识逐渐普及的原因。特别是乙肝疫苗注射逐渐普及,以及疫苗质量不断提高导致免疫效果更加理想。

    3.2 乙肝防治途径与效果

    乙肝疫苗注射是目前防治乙肝的主要手段,但文献报道乙肝疫苗注射后产生保护性抗体维持时间一般是3~5年,所以注射疫苗后经过很长的时间,保护性抗体可能会消失,即失去了保护功能。虽然有人认为机体在预防乙肝起主要作用的是激活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细胞,但特异抗体与特异激活的免疫活性细胞存在时间也许有一定的相关性[4]。所以目前普遍用表面抗体作为机体获得保护性的指标。笔者发现儿童乙肝感染率低于高中生同时,也发现儿童近5年注射疫苗比例明显高于高中生,表面抗体阳性率也高于高中生,这说明人一生中多次注射疫苗也是有必要的。同时我们发现近5年未注射过疫苗的高中生还有相当高的比例(49.8%)体内还有表面抗体,这说明注射疫苗不是机体获取抗体的唯一的途径,人们无形中接触少量乙肝病毒或许起到相当注射疫苗的效果,特别是当机体保护性抗体或特异免疫活性细胞还未完全消失时接触少量病毒起到再次免疫的作用。当然这与个人身体状况和免疫力有关。

    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的重要措施。我们知道乙肝主要是通过注射血制品和母婴传播。本研究结果发现感染乙肝的儿童其母亲为乙肝(乙型肝炎患者或携带者)的占90.7%,而感染乙肝的高中生母亲为乙肝的只有59.5%。其原因可能是儿童生活的环境相对狭小单一,儿童感染率低,互相传播的机会要小,母亲是儿童接触最频繁的对象,母婴垂直传播是儿童感染乙肝的主要途径;而高中生接触的对象复杂、生活交际的范围相对广泛得多,其传播途径除了输注血制品及母婴传播外,平常生活卫生也可能是潜在的传染途径。文献表明,当乙肝患者DNA含量超过105 copies/ml时,日常生活就可感染他人[1]。所以,要控制幼儿乙肝感染切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重要的手段。目前已有新开发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治疗性多肽疫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母婴垂直传播,但有相当一部分失败,有研究认为这与病毒突变和宫内感染有关[5-6],所以乙肝患者怀孕要注意选择在合适的时期,以减少传染下一代的风险。

    乙肝治疗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攻克的难题,但我们要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做好预防工作是当前不可忽视的环节。把乙肝防治知识普及到乡村、学校甚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们对乙肝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这样控制乙肝感染也许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0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