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3966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9期
     [摘要]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GISTs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GISTs的CT表现和病理表现。结果:25例肿瘤位于胃部16例,小肠4例,直肠2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8例,恶性14例,交界性3例。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肿块内有囊变、坏死及钙化低密度区,增强不均匀强化。病理切片镜下肿瘤细胞为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CD117均呈阳性。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显示GISTs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在GISTs的定位、定性判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3(c)-074-02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细胞的肿瘤,其中包括传统意义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以往主要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和形态学表现将其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纤维瘤和肉瘤等。近年来,随病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对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对GISTs的认识不断统一。国内外诸多学者均认为它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壁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间质肿瘤。本文中笔者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的表现特征,旨在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2月~2009年1月GISTs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4~78岁,平均48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9例,腹痛7例,便血5例,腹胀4例。发生肝转移2例,脾转移1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进行平扫和增强检查。患者空腹8~10 h后,于检查前口服2%泛影葡胺500~800 ml,充盈胃肠道以减少伪影;常规仰卧位。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230 mA,层厚5 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2 mm。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100 ml(350 mgI/ml),注射速度2.5~3.5 ml/s。注射对比剂后行动脉期(延迟25 s)、静脉期(延迟60 s)、部分加延迟(延迟3~5 min)扫描。

    2 结果

    2.1 肿瘤的部位、形态

    本组25例均为单发,其中,发生在胃部16例,小肠4例,直肠2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1例;良性8例,恶性14例,交界性3例。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分叶状12例。良性者直径最小1.8 cm,最大5.5 cm;交界性者直径最小3.5 cm,最大4.2 cm;恶性者最小2.8 cm,最大9.3 cm。

    2.2 GISTs的CT表现

    平扫呈密度均匀者8例,此外中心为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坏死区18例。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不均匀强化表现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坏死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病灶呈持续明显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本组中2例发生肝转移,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边缘强化。1例发生脾转移,病灶轻度强化。

    2.3 病理和免疫组化表现

    镜下观察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其中,梭形细胞为主18例,上皮样细胞为主5例,混合细胞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117均表达呈阳性(+++)25例,CD34表达呈阳性18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8例,恶性14例,交界性3例。

    3 讨论

    GISTs的概念以前存在争议,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GISTs属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后者是指胃肠道非上皮、非淋巴组织来源的软组织肿瘤,包括间质瘤、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肌)纤维母细胞瘤、脉管性肿瘤、脂肪类肿瘤[1]。

    3.1 GISTs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GISTs的发病率为1~2/10万人,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肿瘤好发生于胃部,占GISTs的60%~70%,其次为小肠,占20%~30%。本组资料发生在胃部16例,小肠4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部不适、腹痛、腹部包块和消化道出血。GISTs多为恶性,可通过血道和种植转移到肝脏、腹膜和肺等部位。

    3.2 GISTs的螺旋CT表现

    GISTs多表现为跨腔内外生长或以腔外生长为主,多为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不规则分叶状。良性者GISTs直径多<5 cm,与周围器官或组织分界较清;恶性者GISTs直径多>5 cm,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粘连、分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多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内可出现大小、形态不一的低密度坏死、囊变区[2-3]。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恶性者多为不均习强化。肿瘤内部坏死区通常不强化,仍呈低密度改变部分病灶。局部溃疡或与胃肠腔相通可见气体或气液平面[4]。

    3.3 病理和免疫组化

    GISTs组织学检查表现为梭形和上皮两种基本细胞类型,两种细胞可同时出现在同一肿瘤中。本组梭形细胞为主18例,上皮样细胞为主5例,混合细胞2例,免疫组化:CD117和CD34为GISTs的重要标志物,尤其CD117是GISTs最具有特征性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5]。23例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117均表达呈阳性(+++),CD34表达呈阳性18例。

    综上所述,CT是目前诊断GISTs效果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其CT表现,包括肿瘤大小,是否有囊变、坏死和出血等,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最终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参考文献]

    [1]岳松伟,高剑波,杨学华.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7):1035-1038.

    [2]孙灿辉,李子平,孟悛非,等.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2):197-201.

    [3]侯英勇,王坚,朱雄增.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3):244-246.

    [4]陈勇,郭玉林,高知玲,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8):798-801.

    [5]刘征华,陈韵彬.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8,17(1):14-16.

    (收稿日期:2009-11-13) (高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