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1958092
4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5日 谢东湘
第1页

    参见附件(1682KB,2页)。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近几年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我院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集并上报的46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药品类型以及药品工艺有关。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促进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减小ADR的发生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178-02

    药品不良反应(ADR)危害的严重性正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并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ADR的监测就是为了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因此,及时了解我院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做好ADR的监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46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数据来源于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集并上报的466份ADR报告。

    1.2 方法

    按患者的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类型、联合用药情况、给药途径、ADR类型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466份报告中,男221例,女245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0岁。其中,0~20岁者占9.87%,21~60岁者占54.28%,60~80岁者占35.84%。见表1。

    表 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关系

    2.2 ADR与时间的关系

    466例患者中,325例首次用药出现ADR,141例则多次用药后出现ADR。出现不良反应时间最快的用药后2 min内,且表现为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出现ADR最慢的则为用药5 d后,出现各种皮疹、过敏性皮炎等。用药时间2 d之内发生ADR的396例,占84.98%,说明ADR多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发生。

    2.3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见表2。

    2.4 ADR与药物种类关系

    见表3。

    2.5 ADR涉及的系统或器官与临床的主要表现

    见表4。

    2.6 ADR的治疗结果

    466例药物不良反应中,328例经过了对症治疗;138例只停药未进行特殊处理。其中,愈合195例,占41.85%;好转269例,占57.73%;未愈2例,占0.43%。在这些不良反应中,使患者疾病病程延长者46例,病情加重者6例,ADR对原患疾病有影响者占11.16%。

    3 讨论

    3.1 年龄与性别

    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老年人次之,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影响药物代谢与消除。肝药酶活性减弱,导致解毒能力下降。同时,年龄较大者一般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的普遍,也增加了老年人的ADR发生率,因此,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女性发生ADR的概率大于男性,比例为1∶1.11,这可能是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产生敏感感受,其他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3.2 时间关系

    ADR的发生时间一般较短,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及时处理,并且要及时上报。要把不良反应与医疗事故区别开来,耐心向患者解释,不要慌张。

    3.3 给药途径

    由表2可知,466例ADR报告中,ADR的发生绝大部分是由静脉注射给药引起的,达到了86.05%,这说明静脉给药较其他途径给药,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因为静脉注射给药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故静脉注射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其他途径迅速而强烈。由于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这就要求质量标准比其他制剂要高很多。静脉注射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微粒、pH值、渗透压、杂质、分解物等。另外,还有很多是医药护人员引起的,如配伍药物间相互作用、溶媒选择不当、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配制液体放置时间过长等都可引起不良反应[2]。因此,临床上能用口服达到治疗目的的,尽量口服。

    3.4 药物种类

    由表3可知,抗感染药引起ADR共312例,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66.95%,无论引起的ADR种类和发生的例次均处于首位。这与抗生素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密切关系,与国内同类报道一致[3-5]。其中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最常见,因为这两类药品具有广谱性、抗菌活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故在临床上用药较普遍。如果滥用,必然会使细菌菌类日益增多,导致抗菌药的抗菌能力减弱或失效,甚至引起二重感染,这点必须引起临床重视。因此,要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注意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指征以及合理的使用方法。另外还要严格注意用药的剂量、疗程、给药途径、配伍禁忌等,将ADR控制在最低水平。

    3.5 中药制剂

    一般认为中药毒性比较低,但随着对中药的重视,中药注射剂特别是静脉给药剂型的增加,中药引起的ADR日渐增多[6]。由表3可知,中药制剂发生的ADR共60例,占12.88%,居第2位,而且多为注射剂药物。由于《中国药典》对小针剂的微粒不作要求,因此大量应用小针剂,尤其是中药针剂或与其他药物联合静脉给药时,可导致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7],从而引起ADR的发生。另外,中药制剂可能存在的各种成分也是导致ADR的原因之一。

    3.6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引发的ADR共194例,占41.63%,合并用药品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的正相关,用药品种数越多,发生ADR的可能性愈大[8],且症状复杂多样化,提示临床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趋利避害,减少ADR的发生。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达到了50.43%,与相关报道一致[9]。临床表现以皮疹、皮炎、瘙痒为主,这可能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各种皮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抗感染药、生物制品、中药制剂、解热镇痛药等,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如β-内酰胺类药物结构中β-内酰胺环容易引起药疹。另外,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ADR反应也较常见,位居其次。

    综上所述,药物的应用不仅要求治愈疾病,而且还须防止可能或潜在发生的ADR。ADR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困难往往比较大,有认识的问题,更有制度和人员素质的问题,因此应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监测重要意义的认识,更须提高管理层对这一工作的管理力度。这就要求医院对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常抓不懈,医、护、药人员共同加强监测,出现ADR及时处理,可以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ADR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8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