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1958119
静脉输液改良式拔针方法的临床应用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5日 刘 菲,王志敏,吕 华,马淑凤
第1页

    参见附件(1677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患者对两种拔针的疼痛反应、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血液及药液外溢情况。方法:对100例住院输液患者进行健侧手背静脉输液后拔针对比观察,专人操作。常规组采用传统拔针法(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改良组采用改良拔针法(先反折并挤压近针头端软管,迅速拔出针头,再按压刺点上方,输液侧上肢抬高90°,放松挤压的软管)。结果:常规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P<0.01)。两组均能达到止血效果,改良组能有效防止针头处血液及药液外溢。结论:改良组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预防皮下淤血和血液及药液外溢的发生。

    [关键词] 静脉输液;疼痛;血液及药液外溢;改良拔针法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138-02

    拔针是护士静脉输液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方法不当会使患者感到疼痛,造成血管损伤,局部淤血肿胀,针头处血液及药液外溢,增加患者痛苦和心理负担,影响了再次穿刺,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目前《基础护理学》教材中介绍的方法为:“输液完毕拔针时,关闭调节器,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穿刺点片刻至无出血”[1]。运用此法操作,患者疼痛十分明显。在传统拔针时,由于惯性作用致针头处少量血液及药液外溢,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笔者根据力学原理和临床经验,就静脉输液后的拔针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了新的改良拔针法,我科2009年1~6月临床应用以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9年1~6月在我科住院输液的100例患者,年龄18~68岁,所选患者为初次入院,意识清,感觉及语言表达均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出凝血时间正常,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本一致,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健侧手背血管静脉输液后拔针的临床对比观察。

    1.2.1 操作方法由专人负责操作,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以“静脉输液后传统的拔针法”实施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关闭调节器,去除胶布,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改良组以“静脉输液后改良的拔针法” 实施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关闭调节器,去除胶布,反折并挤压近针头端软管,迅速拔出针头,用胶贴按压刺点上方,刹那松开,使其上肢直臂抬高90°,拔针后按压或直臂上举3 min。放松挤压的软管,通过软管的弹性回复作用,使管腔内产生少量负压,将针头处少量血液及药液回收[2]。

    1.2.2 观察指标①疼痛反应,从两方面评估,客观标准以拔针时皱眉、肢体抽动,口中发出嘘声为疼痛指标,主观标准按麦克弗莱从护理角度给定义[3]。由患者感觉并陈述疼痛为指标。②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拔针后按压或抬高3 min,观察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③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有效率是拔针后针头无血液及药液外溢例数占的比例;患者满意度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统计两组患者满意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针眼出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传统拔针法造成的疼痛反应和皮下淤血现象,明显大于改良组拔针法,两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改良组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表明静脉输液改良拔针法明显优于传统拔针法,见表2。

    表1 两组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比较[n(%)]

    表2 两组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传统拔针法疼痛发生率高于改良拔针法。其机制:输液时针头在充盈的血管中呈漂浮状态,针头与血管壁接触,拔针时因先按压穿刺点上方,再拔针,使血管被压扁,针头斜面如刀刃,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压力越大,产生切割力越强,疼痛越明显[4]。另一方面,按压血管与针梗产生摩擦力,按压越紧产生摩擦力越大,疼痛越明显。在伤害性刺激的作用下,引起组织内释放致痛物质缓激肽,5-羟色胺,组织胺等[5]。作用于血管壁的末梢而产生痛觉冲动。故患者疼痛明显重于改良拔针法。

    两种拔针法,均能达到止血效果,但是改良拔针法利用上举肢体的重力及心脏泵作用,促使近心端的血液回流,在单位时间内减少了局部静脉压[6]。避免了局部淤血肿胀,针眼处张力减小,弥合和血凝加快,所以止血效果更好。拔针后按压或直臂上举3 min,其机制是:拔针后针眼处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需3 min[7]。拔针3 min后嘱患者输液之手勿用力,以防血管压力增大,冲破血凝块再次出血。

    在传统拔针中,关闭调节器,按压穿刺点上方,再拔针,会由于惯性作用,针头处少量血液及药液外溢,增加了感染机会,给护理工作带来许多不便。而改良拔针法,通过反折并挤压近针头端软管,有效封闭了液体外溢的通路,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意外污染,解除了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也最大限度保护了医护人员,防止交叉感染。此方法简单易掌握,通过临床实践,有效防止血液及药液外溢[8]。充分体现了护理技术的革新与不断探索,不仅以患者满意为服务宗旨,还考虑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也有效地保护和使用血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尤其是对临床上危重和年老体弱需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更有实用价值。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鲍曼玲.护理学基础[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2.

    [2]陆群,任伟,孙海峰,等.真空负压穿刺抽血拔针方法的研究[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7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