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20期
编号:12136396
合理应用抗炎保肝药物,提高慢性乙肝治疗效果(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第20期
     4 抗炎保肝应用指征

    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尚没有专家共识,对适应证没有明确规定,经验认为下列情况为应用指征:①没有经济条件或不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适当选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定期行肝功能、病毒定量、免疫学标志、甲胎蛋白及影像学检查,有条件者,争取行肝穿活组织检查;②不能耐受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或归属于干扰素治疗绝对禁忌证者(妊娠、严重抑郁症、未控制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计数<30×109/L),转氨酶异常者;③暂不适宜用核苷类药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儿童及妊娠妇女),转氨酶异常者;④抗病毒治疗开始时,转氨酶明显升高(>10倍正常值上限或总胆红素升高)或肝组织学明显炎症、坏死者,可适当选用抗炎保肝药物,尽快控制肝细胞炎症坏死;⑤由于目前抗病毒药物不能彻底清除病毒,部分患者病毒抑制后,肝脏病变仍有进展,需要通过保肝抗炎药物支持;⑥在应用干扰素或核苷类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持续波动或反弹者,需辅助保肝抗炎药,尽可能使抗病毒治疗安全、正规、足量、足疗程完成;⑦抗病毒治疗中,乙肝病毒原发性耐药或继发性耐药,抗病毒效益丧失者,需应用抗炎保肝药物阻止病情进展。

    5 抗炎保肝药物的作用机制

    所谓“抗炎保肝治疗”概念并不明确,一般认为,能针对肝细胞炎症坏死某些环节起作用,能维护肝细胞功能的稳定,减少肝脏组织的炎症程度的药物都为抗炎保肝药物,临床常用的抗炎保肝药物品种繁多,但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侧重。早在上世纪40年代,日本弘好文、森喜一氏等人发表用含有甘草酸制剂治疗猩红热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得以改善的报道后,引起临床对甘草酸保肝作用的重视。1958年山本氏首先用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慢性肝炎,1977年铃木宏采用多中心、双盲法对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慢性肝炎进行疗效观察。1986年日野邦彦、宫川洁等人经肝组织活检病理证实复方甘草甜素改善慢性肝炎的效果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