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136256
机械通气在救治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25日 余武强
第1页

    参见附件(3097KB,3页)。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为有效,患者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为好转,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为好转,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变化或死亡为无效。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和 pH。③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改善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1例死亡,2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对照组患者3例死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9,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注:总有效=有效+好转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 PaCO2和 pH比较

    见表3。由表3可知,观察组患者血气及PH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和 pH比较(x±s)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比较

    见表4。由表4可知,观察组治疗第7天及第14天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FEV1)改善比较(x±s,L)

    3讨论

    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中老年多发疾病[6],我国近年来有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肺心病患病率为0.41%~0.47%。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若疾病发展到晚期,心肺等脏器发生失代偿改变时,易引起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而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是肺源性心脏病发展到较严重阶段的一种急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因此,早期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气道阻塞引起通气减少,从而引起机体摄氧不足和CO2排出减少,易出现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病情复杂多变,若未及时有效纠正,易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疾病恢复。当患者并发呼吸衰竭时,这种机体低氧血症及CO2潴留更明显。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体会到,此时若仅凭呼吸兴奋剂等药物治疗和吸氧治疗,纠正患者这种严重的低氧血症及CO2潴留存在较大的难度,随着对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发展研究的深入,相关诊治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尤其近些年来机械通气的广泛开展和应用,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又有了显著提高。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早期合理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可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并且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基础。

    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是在吸气过程中给予一定压力支持克服气道阻力,改善肺泡通气,增加CO2从体内排出,增加氧弥散,促进肺泡内气体分布均匀,对通气/血流比值有显著改善作用[7-8];在呼气过程中加用一定外源性呼吸末正压,减轻呼吸肌的工作疲劳感及患者主观呼吸困难感,同时机械通气时,胸内压增加从而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功能[9]。机械通气有有创和无创两种,无创机械通气时由于不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可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但是对于部分呼吸系统严重感染、气道存在较多分泌物无法排出或昏迷的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未能达到理想效果,一般需行有创机械通气。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报道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也证实了机械通气对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救治效果。虽然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效果可靠,但需掌握上机指征,上机过早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及额外的经济负担,而对于患者出现呼吸表浅甚至停止或意识障碍时上机,对治疗效果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使机械通气抢救成功率降低[10]。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及需要合理选择上机时机及类型。

    综上所述,对于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机械通气,可迅速纠正患者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从而避免或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应合理使用机械通气治疗。

    [参考文献]

    [1]Schreiber T, Niemann C, Schmidt B, et al. A novel model of selective lung ventil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ventilation-induced lung injury [J]. Shock,2006,26(1):50-54.

    [2]靳开宇.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6):39-40.

    [3]王颖,张新日,高立伟.机械通气在救治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9(2):96-98.

    [4]Rune T, Namasivayam A. Premissive hypercapnia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neonates [J]. Indian Pediatrics,2004,41:775.

    [5]姜建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18例机械通气治疗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2):202-20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9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