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223675
大面积烧伤患者多次削痂植皮麻醉时肌松药用量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5日 雍其川,田发莲,王玲
第1页

    参见附件。

     1.2 麻醉方法

    两组术前肌内注射鲁米那100 mg,东莨菪碱0.3 mg。麻醉诱导:维库溴铵0.1 mg/kg,咪唑安定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气管插管后控制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为12~14次/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2~42 mm Hg(1 mm Hg=0.133 kPa)之间,小剂量芬太尼间断注入,同时吸入1.5%~2.5%异氟醚维持麻醉,根据神经刺激器监测结果决定肌松药给药时间,当肌颤抽搐高度恢复至对照值的25%时追加注入维库溴铵0.05 mg/kg,记录维库溴铵用量。

    1.3 观察指标

    ①肌松药用量。削痂,第1、2、3次植皮时的肌松药用量。②肌松监测。采用加速度仪在右手大拇指端固定传感器,对尺神经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测定拇内收肌肌颤的抽搐反应:起效时间(肌松药推注完毕至拇内收肌T1达最大抑制时间);阻滞维持时间(即T1从最大抑制至恢复10%的时间);恢复指数(T1从25%恢复至75%的时间)。③气管插管条件。1级:声门暴露及气管插管过程顺利,无呛咳、肢动;2级:声门暴露及气管插管过程顺利,稍有呛咳、肢动;3级:声门暴露、气管插管过程困难,有明显呛咳、肢动;4级:无法进行气管内插管。气管插管条件1或2级为良好,可顺利插管[2]。④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等。5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根据植皮次数分别分为第1、2、3次植皮组,50例骨伤组患者为骨伤组,行上述指标的组内及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行成组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组内两两比较时用Bonferroni法校正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肌松药用量比较

    烧伤组削痂时及各次植皮所用药量均显著大于骨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烧伤组组内药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肌松药用量比较(x±s)

    注:与骨伤组比较,t=4.24,aP<0.05;t=3.85,bP<0.05;t=3.54,cP<0.05;t=3.21,dP<0.05

    2.2 两组患者术中肌松效应及气管评估条件分级

    烧伤组削痂时及各次植皮所用肌松药起效时间显著大于骨伤组(P<0.05),维持时间、恢复指数均少于骨伤组(P<0.05),气管插管条件均较骨伤组差(P<0.05)。而烧伤组组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肌松效应及气管评估条件分级(x±s)

    注:与骨伤组比较,t=4.24,△P<0.05;t=3.85,*P<0.05;t=3.54,▲P<0.05;t=3.21,▽P<0.05;t=4.64,aP<0.05;t=4.15,bP<0.05;t=4.01,cP<0.05;t=3.75,dP<0.05;t=4.27,△△P<0.05;t=4.15,**P<0.05;t=3.74,▲▲P<0.05;t=3.28,▽▽P<0.05;t=5.24,eP<0.05;t=4.85,fP<0.05;t=4.54,gP<0.05;t=4.45,hP<0.05

    2.3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主要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麻醉后烧伤组、骨伤组MA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降幅度烧伤组较骨伤组明显(P<0.05),烧伤组SpO2明显下降(P<0.05),骨伤组则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组HR无明显变化(P>0.05),骨伤组则下降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主要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x±s)

    注:与骨伤组比较,t=4.11,*P<0.05;t=5.35,△P<0.05;t=6.22,▲P<0.05

    3 讨论

    3.1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麻醉主要病理生理变化

    大面积烧伤患者一般有大量体液丧失,且应激反应剧烈,麻醉时病理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与一般患者的差异[3],因烧伤患者一般术前有大量液体丢失,尽管术前大量补液,术中仍然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本研究证实,同为全身麻醉,烧伤组患者麻醉后MAP、SpO2均降低较骨伤组明显,显示烧伤患者更容易因手术、麻醉刺激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烧伤患者HR偏快,本研究中麻醉后烧伤组HR并无明显下降,个别患者甚至出现HR上升,可能为血容量降低反应性HR升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下烧伤患者对刺激更为敏感等原因所致。另外,大面积烧伤患者术中因可用皮肤少,粘贴电极贴等困难,只能使用电极针。因此,大面积烧伤患者对全麻往往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血流动力学的更大关注和护理。

    3.2 大面积烧伤患者肌松药效应探讨

    作为新一代肌松药代表,维库溴铵循环稳定,肌松效应可靠,不释放组胺,气管内插管时通常予2或3倍ED95剂量以缩短起效时间[4]。成人麻醉下维库溴铵ED95约为0.04 mg,本研究中,维库溴铵用量3倍ED95,3 min后插管时非烧伤患者(骨伤组)大部分T1已完全抑制,96%(48/50)患者气管插管条件评分达到1级并全部顺利插管。而大面积烧伤患者在用时7 min后插管,大部分患者T1抑制仍不完全,气道条件达到Ⅰ级者仅有50%左右,仅80%患者能行成功插管,约20%需追加肌松药,故笔者认为,大面积烧伤患者气管插管时维库溴铵用量应增大,以缩短起效时间,进一步改善气管插管条件。孙瑗等[5]报道,一般患者维库溴铵恢复指数为(27.50±4.70)min,本研究中骨伤患者[(28.4±5.3)min]与之相类似。另有研究显示,烧伤面积超过体表面积40%时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敏感性降低,用量较常人需增大5倍左右,持续时间约为1年[4-5],本研究结果支持该研究。本研究中烧伤面积超过体表面积30%削痂手术时维库溴铵起效时间、恢复指数与骨伤组患者已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阻滞维持时间(T1<10%可满足手术肌松要求)也有明显差异,临床可参考,作为大面积烧伤患者和非烧伤患者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追加时间(静注或微泵开始输注),避免插管后过早追加造成浪费。

    3.3 大面积烧伤患者肌松药用量分析

    前已述及,烧伤可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改变,实际上,因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烧伤患者还有继发肝肾功能损害、酸碱电解质失调等多方面变化,这些都对临床麻醉造成影响。杨庆国等[6]于12年前已报道烧伤后1周机体对非去极化肌松药耐药,并可可持续到烧伤愈合后1年以上,在烧伤面积>30%时,耐药表现更明显[4]。本研究数据显示,大面积烧伤病人在1周以后,无论是切痂手术或植皮手术,其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均较一般全麻手术患者增大,同剂量维持时间缩短(P<0.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3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