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18期
编号:12230397
缩小差距,越过我国介入治疗技术的“平台期”(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第18期
     “至今,我们已经使用这种方法,大约完成了130余例患者的EVAR操作。目前在临床上100%应用此技术,成功率也为100%。这种术式给患者和操作者带来的益处非常明显:常规是局麻下完成;节省了操作时间,提高了效率。我们一天最多曾经完成了7例患者的EVAR治疗,而且出血量减少,术后不必常规送监护室监护;同时制动康复时间缩短,可以早日出院与恢复日常生活;并且患者整体医疗支出增加不明显,随访也未发现明显相关的并发症;穿刺部位局部疤痕形成少,有利于以后的介入通路的建立。”谈到这里,罗建方教授归纳说,“我们认为这种技术给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谨慎地选择适合患者和细致的操作是成功的关键,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主动脉腔内修复器械外径的进一步减小,采用经皮穿刺技术完成EVAR更加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腔内治疗技术亟待加强多学科合作

    谈到他所在科室在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罗建方教授回顾道:“在20年前,我院心外科就已经开展了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1998年我院心内科与心外科密切合作,在国内著名专家的指导下,成功开展了主动脉腔内治疗。回顾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开始做的每年十几例到二十几例、再到近些年100例左右,病例增长十分迅猛。同时,在这些年中,我们也体会到了腔内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益处。”
, 百拇医药
    在这个领域,罗建方教授还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对于临床医生来讲,一线的医生首先要充分重视主动脉夹层疾病的危害性。因为大部分夹层患者在急性期表现为剧烈的胸背痛伴血压升高,此类患者较易被诊断;而部分患者却表现下脑缺血、截瘫等,此类患者则较易被误诊。第二,一旦发现主动脉夹层疾病,应立刻住院治疗。根据不同的分型要做不同的处理;按现有的认识及条件,对于Ⅰ型主动脉夹层,还应行紧急的外科手术治疗;如果是Ⅲ型夹层的的话,可以考虑做腔内治疗或杂交手术。当然,也有一些患者的病情是不适合腔内或外科治疗的。此类患者应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控制并消除相关危险因素,密切随访。不管怎么说,目前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尚在不断发展中,我们应抱着务实客观的态度,合理应用药物、介入及外科治疗手段治疗患者,把握好腔内治疗的指征。”

    罗建方教授继续说:“我们都知道,当前在国内外,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已经逐渐开展;而且,我国此病的发病率较高,治疗例数已位于国际前茅。我院在这方面的特点就是,主动脉夹层患者主要收治心内科。以往,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处理上比较尴尬,当没有很强的外科适应症时,只能采取内科的降压等保守治疗,夹层破口及假腔的持续存在,使处理上十分棘手。但自从腔内治疗技术开展以来,近些年为主动脉夹层患者带来了福音。回顾我们近几年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实践历程,我们充分体会到:大部分的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全程,在处理方面不仅要关注血管情况,而且要关注脏器及肢体缺血所带来的一系列临床变化,多科合作的综合处理也很重要。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入住心内科的的每一例夹层患者,均请心外科医生会诊,共同制定治疗策略。如果适合外科,转外科手术;适合内科治疗,继续保守治疗;适合腔内治疗,两科合作进行腔内修复。”罗建方教授继续介绍说,“从2002年至今,我们从完成的200多例的腔内治疗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由多科合作制定合理周全的治疗策略,共同处理围术期相关情况,是保证高成功率、低并发症的关键。”
, 百拇医药
    在结束这个话题之前,罗建方教授展望说:“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已经蓬勃发展。随着治疗技术及器械不断进步,其效果及安全进一步得到肯定,但现时还缺乏大规模的临床对照研究来证实其远期效果,有待于多中心合作研究方能取得结果;在治疗团队的建立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力求为患者提供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法;当然,我们也期待着新一代腔内治疗器械——经皮穿刺器械的诞生,使腔内治疗朝着效果更好、更微创的前景发展。”

    介入治疗新见解

    在采访中,罗建方教授还认为,心内科领域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尽管已经开展了多年,并已到了成熟阶段,但在具体的技术方面,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并且还面临着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的挑战;而且器械方面,例如药物支架等,还存在较大的改良空间。

    对此,罗建方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有统计表明:严重的心血管病患者中,有75%以上的病人伴有周围动脉阻塞;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由外周动脉阻塞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发生率为17%~20%,而且截肢率高达5%以上;吸烟的患者、尤其再合并糖尿病时,则超过20%。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血管疾病仍将是严重危害生存质量与生命的疾病。那么,针对这种状况,血管疾病有哪些治疗策略呢?”
, 百拇医药
    罗建方教授释疑说:“我们都知道,在任何医院的心血管科及其他科室,周围血管阻塞都是常见病。对于下肢闭塞的一些治疗,现在有很多方法了,包括药物治疗,腔内治疗及外科治疗。在介入治疗方面,近年来器械的更新改良——例如一些专用于扩张下肢血管的球囊——以及医生经验技术的不断积累,为下肢缺血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改变也是不可忽略的。很多患者虽然有下肢堵塞,但是没有明显缺血症状的话,药物治疗也是一个很有效果的方法,比如现在有一些抗血小板药和血管扩张药。总体来讲,在治疗周围血管病时,理想的模式不是采用单一方式或专业,而是应用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采取多学科合作,原因是周围血管病影响到人体多器官供血,包括脑、肾、四肢等,只有通过多学科的知识互补与综合,才能最好地为患者制定合理周全的治疗方案;另外是合理综合应用药物、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手段,避免只用‘介入一根管或外科一把刀’的方法来治疗患者。”

    在谈到一名称职的心血管介入医生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时,罗建方教授说:“我个人认为,作为心血管介入医生,应把全面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工作重点,关注冠脉以外的全身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系统性疾病,累及全身多处血管,冠心病和卒中是导致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主要亚型。我国的一项卫生统计显示:2006年部分城市前10 位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原因构成,脑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分列二、三位,仅次于恶性肿瘤;每年有超过16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有研究显示,冠脉和周围血管共病率达23%。因此,冠心病是引起周围血管病人患病及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同时周围血管病对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的治疗也起着负面的影响,所以,心血管专科在周围血管病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百拇医药
    针对此话题,罗建方教授继续阐述说:“一名称职的心血管医生,应该关注的主要血管领域包括:一是下肢动脉:介入治疗、IABP的通道,下肢缺血;二是肾动脉:高血压,一过性肺水肿,肾功能不全;三是锁骨下动脉:内乳动脉桥的缺血、盗血症状;四是颈动脉:脑卒中,脑缺血症状;五是主动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同时我认为,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心脏介入经验的积累,目前我国的心血管介入医生大部分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优势:一是对周围血管病程、病情与血管病变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充分的认识;二是在介入治疗适应症、治疗时机以及风险/效益比等方面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三是与病人建立了长期的医患关系;四是能把冠脉介入治疗概念与技术运用到周围血管介入治疗中。因此,在当前各领域都在倡导多学科协作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当代的心血管医生,还应做到‘立足心脏,关注全身’。”

    采访到最后,罗建方教授说:“我刚才说了,心内科领域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技术方面已经进入了一个制约学科持续发展的‘平台期’,因此,我们期待所有的同道一起从各方面、各层面共同努力,一起推进介入技术的持续发展,重视研究国际及国内血管疾病诊治领域的新技术与新进展,及各种复杂与疑难血管病例的处理方法,为提高我国血管疾病的整体学术水平作出积极的贡献。”

    专家简介

    罗建方,1989年7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1995-1997 年赴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医院心导管室行冠脉及周围血管介入治疗深造,2005年取得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医学博士学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理事;系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理事,广东省周围血管病及瓣膜病介入学组,主任委员。在心内科临床及心血管介入、行冠脉及周围血管介入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担任“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等数项包括国家卫生部、广东省科技攻关科研基金项目负责人,并获两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了数十篇医学论著,在心内科临床及心血管介入方面有深厚的造诣。, 百拇医药(刘志学)
上一页1 2